名為輕便的憧憬 Sony FE 55mm F1.8 ZA 開箱/實拍/評測

這次要開箱的是 Sony E 接環全片幅鏡頭當中最早期的鏡頭之一,雖然對於 Sony 無反光鏡相機來說,它僅有不到五年的歲數,不過即便是放到今天,它在相機歷史上依然是個相當特殊的存在。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相當猶豫,因為無論是 APS-C 的 a6000 系列或是全片幅的 A7 系列,凡是玩過 Sony 系統的人,有誰沒聽過 Sony 55mm F1.8 ZA 的大名?它不僅是Sony 全片幅 E 接環鏡頭中,歷史最悠久、同時也是名氣最響的一顆,歷年來已有許多許多的討論,也不乏許多同好的開箱文,說它是全幅 E 接環中最熱門的鏡頭並不為過。

但在實拍表現之餘,我認為這顆鏡頭還是有很多值得一書之處,更何況「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既然要開盡所有 Sony 鏡頭,那麼自然也免不了談到這顆名氣最大的 Sony 55mm F1.8 ZA。不過,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會更傾向在 55mm F1.8 ZA 誕生的時代背景、Sony 鏡頭開發的趨勢、以及光學設計上的取與捨,換言之,這不會是篇看法比較不太一樣的開箱文。

Sony FE 55mm F1.8 ZA 開箱

當然在正文之前,不免俗的要來介紹一下這顆鏡頭的外觀與設計,Sony 55mm F1.8 ZA 是 Sony 全片幅 E 接環系統中最早期的鏡頭之一,也許在現在這種設計風格已不常見,但在早期的 Sony 鏡頭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樣的元素:金屬外殼、細鋸齒對焦環、極為簡潔的鏡頭外觀、沒有任何額外的操作鈕。

相信許多人在入手這顆鏡頭後,應當馬上就會發現它的第一片鏡片(前玉)是向內凹的,亦即所謂「凹玉」,歷史上最有名的凹玉設計應該是 Carl Zeiss Ikon Ultron 50mm f/1.8。

以鏡頭設計來說,凹玉應該是一項顯著的特色,但相較於它的其他表現,凹玉其實也不是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特點…主要的重點,還是在於它所採用的「Sonnar 結構」。

Sonnar 結構最早始於 1929 年,Sonnar 單詞源自德語「Sonne」其意為太陽,特點是輕量化、結構簡單、大光圈,第一顆採用 Sonnar 結構的鏡頭是在 1932 年問世的,它搭載在 Zeiss Contax I 身上,焦距 50mm,光圈 F2.0。Sonnar 結構的特點是可以用較少的鏡片數量來設計鏡頭、並且有更好的對比與更好的抗耀光表現,但相對的,Sonnar 結構所帶來的像差也比較明顯。

然而,Sonnar 可說是藉著無反光鏡系統重生的一種設計,原因是因為 Sonnar 通常適用於鏡後距較短的相機系統,這意味著它很難適用在具有反光鏡結構的傳統 DSLR 身上。因此在歷史上,Sonnar 最常被用在旁軸相機身上(不過也有一些焦段更長的 Sonnar 鏡頭用在中片幅系統),而鏡後距較短的 Sony E 系統就成了 Sonnar 結構得以發揮的最佳舞台。

到目前為止,Sony 一共在 E 接環身上推出了 3 顆 Sonnar 結構的鏡頭,分別是 APS-C 的 SEL 24mm F1.8 ZA、全片幅的 FE 35mm F2.8 ZA,以及本文介紹的 FE 55mm F1.8 ZA。

很有趣的是,在 Sony 攝影社團中偶爾會看到有人問 Sony 什麼時候要更新某某鏡頭(例如我就曾看過有人問 70-200mm F4 G、35mm F1.4 ZA 這兩顆),但幾乎沒看過有人問及最早推出的 55mm F1.8 ZA,似乎也很少人會「質疑」這顆鏡頭的表現。

亦即,從 2013 年 Sony 推出初代 A7 開始,到 2017 年的 4200 萬畫素的 A7R3 身上,它的表現依然是經得起考驗的。事實上,55mm F1.8 ZA 不僅經得起考驗,它的表現還隨著新的機身推出而更上一層樓。

當然從現在來看,我們會認為這就是一顆體積輕巧但畫質優秀的鏡頭,但實際上這樣的設計,既偶然,卻又不偶然。

無獨有偶的「輕巧」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顆鏡頭的推出背景,是 Sony 初代 A7 上市後首波推出的全片幅鏡頭,與之同時推出的還有 FE 35mm F2.8 ZA,而 FE 24-70mm F4 ZA、FE 70-200mm F4 G 這兩顆小三元鏡頭則是比這兩顆鏡頭稍晚才報到。若說到「輩份」,我會認為這四顆鏡頭會是 Sony A7 系統最早期、第一世代的鏡頭。

全片幅 E 接環系統一路發展下來,其實 Sony 在早期推出的鏡頭中做了很多嘗試,其中 Sony 55mm F1.8 ZA 走的是輕便與高畫質,相對犧牲了散景與色散,Sony 24-70mm F4 ZA 則是以輕便和發色掛帥,相對犧牲了畫質和操作性,Sony 70-200mm F4 G 則是一顆很中庸的鏡頭,該有的畫質也有,但相對的就有體積與價格的硬傷。

在這些「前輩」之中,Sony 24-70mm F4 ZA 似乎是比較失敗的,它的評價是這幾顆中最低的,Sony 70-200mm F4 G 則是不差但也不到絕好,它中規中矩,大致滿足了 Sony 中長砲的需求,而其中最成功的卻是 Sony 55mm F1.8 ZA,在 Sony A7 推出後始終都是一顆相當熱門的鏡頭,許多玩家也認為這是 Sony 使用者必入的一顆鏡頭 — 這也反映在供需市場上,在二手交易上,它的價格依舊相當穩定。

從光學素質來說,Sony 55mm F1.8 ZA 無疑是一顆十分優秀的鏡頭,但若要讓它成為一顆成功的經典鏡,光有畫質還是不夠的,必須還要具備讓人喜愛的元素才行,而「輕便」就是讓它享譽迄今的最大理由。

Sony FE 55mm F1.8 ZA 實拍表現

旅遊/隨拍

Sony 在 55mm F1.8 ZA 這顆鏡頭上呈現的是早期「索尼蔡司」的典型,發色濃郁、畫質銳利,中央畫質極佳,但邊角落有減損。

實際上我們在很多 Sony 鏡頭上都看過這樣的設計趨勢,但這顆 55mm F1.8 ZA 又稍稍有點不同,它的對比稍重,很容易拍出符合現代審美觀、對比較強的照片。

口徑僅僅只有 49mm,與 A7 搭配起來,機身+鏡頭的體積大概就類似 DSLR 機身+餅乾鏡一般,卻仍可享有解析度絕佳的高畫質,即便就定價來說,它屬於一顆中高價等級的鏡頭,但實拍表現依舊令許多人驚豔不已。

這就是一顆許多人想要的輕便鏡頭,即使體積輕巧,但依然有很不錯的畫質,在旅遊的路途上隨身帶上一顆 55mm F1.8 ZA 實在是沒什麼負擔,唯一的負擔可能是金屬鏡身放在背包裡很容易刮傷吧…?

在 50mm 這個焦段,過往我們會認為光圈 F1.8 就該是入門鏡頭,高階鏡頭就該是 F1.4,頂級鏡頭則是 F1.2 或是 F0.95,但 FE 55mm F1.8 ZA 卻並不是如此,F1.8 的標準鏡在上市時卻賣破三萬,這的確是當年很難想像得到的事情。

其實應該這麼說,在 50mm 的焦距上,老牌光學廠「蔡司」有著很不一樣的見解,它有採用 Sonnar 結構,輕巧的 Sony 55mm F1.8 ZA(雖然嚴格來說這是 Sony 的產物,勉強算是蔡司的庶出鏡頭吧 XD) ,也有採用 Plannar 結構,散景與色散表現完美的 Sony 50mm F1.4 ZA,亦有採用 Distagon 結構,銳利度與光學素質頂尖的 Otus 55mm F1.4。

但,哪個結構最厲害?

只能說三者各有取捨,沒有任何一顆是能兼顧各方面的全方位鏡頭。

可以確認的是,A7 系統與 FE 55mm F1.8 ZA 的搭配,是其中最受人歡迎的組合。

事實上就現在來看,在畫質表現上齊平(或勝過)Sony 55mm F1.8 ZA 的鏡頭並不是沒有,例如它的大哥 Sony 50mm F1.4 ZA 就是一顆光學表現趨近完美的鏡頭,散景更是極為優秀,但很明顯的,Sony 50mm F1.4 ZA 這顆頂級鏡頭卻沒有受到太多討論。

價格固然是主因,但這其實也證明「光學表現」並不是使用者的唯一需求,更多時候,在「輕便」的前提下追求最高畫質,或許才是滿足最多使用者喜好的公約數。

街拍與人像

在裝上 a6000 系列的 APS-C 機身之後,它更可化身為等效 82.5mm F1.8 的定焦鏡,與全幅 85mm 的視角有著很高的相似度。老實說這令人有點不太習慣,因為傳統的 85mm 對比與顏色並不會這麼重,但…這又有何不可?

論盡了這顆鏡頭的好處,接下來談談它所不足的部分。首先是色散,這顆鏡頭在光圈全開時有十分明顯的紫邊色散,這點在戶外太陽下尤其明顯,單就這點來看也有些限制了它 F1.8 大光圈的應用情境,在戶外光線較強拍攝人像時,也讓人較無法那麼放心的開大光圈。

當然,這可以仰賴後製修正,但以這價格的鏡頭來說,它的紫邊確實略顯嚴重了些,好在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彌補這項缺陷,例如縮光圈至 f/2.2~f/2.8 即有所改善。

另一點是它的散景,有些人認為這顆鏡頭有著很明顯的口徑蝕以及些許的旋轉散景,當然這與它的先天限制有關,Sonnar 結構以及小口徑設計,無可避免的會犧牲一些散景表現,但我倒認為這不太算是這顆鏡頭的缺陷,而算是一種在輕巧體積前提下的取捨。

當成人像鏡來使用時,它的散景其實不算特別出色,但因為 APS-C 機身的緣故,反而裁去了邊角口徑蝕較明顯的部分,這…大概也算是一種好處吧 XD?

這可能也不是一顆很稱職的人像鏡,焦內太過銳利、焦外不夠柔和,光圈全開有紫邊…但即便如此,我還是用得很開心 XD

美食/近拍

我一直覺得隨身型的鏡頭最不該設限它的各種用法,這對 55mm F1.8 ZA 來說亦然,生活化的美食也是我很常拍的題材。只是這顆鏡頭其實並不是很容易在室內發揮。

放大倍率僅只有 0.14X,最近對焦距離長達 0.5m,很難說是便於拍攝美食的鏡頭。

也因此,偶爾我會用 APS-C 模式來增加一點點的照片可看性,如果用的是 A7R II、A7R3,裁切後其實也還有 18MP,以應急來說算是很夠用了。

但說真的,這顆鏡頭拍美食的價值還是在於「隨時帶出門、隨時可上戰場的輕便性」。

偶然成就典範

這顆鏡頭的經典之處,在於它定義了 Sony E 接環的一個重要設計趨勢,因為在過往,我們很難看到如此「偏門」的一顆鏡頭。試想,如果我們為每一顆鏡頭都繪製「六角型能力圖」,那我想多數的鏡頭都會是趨近於正六邊形,每一顆鏡頭的好壞,大致上都會隨著價格漸高,而有著全面性的提升,很少有能像是 FE 55mm F1.8 ZA 這樣,特色與弱點都非常明顯的一顆鏡頭。

這並不是因為 Sony 的鏡頭格外優秀,即便有蔡司引為臂助,Sony 的光學設計能力在 A7 推出的當下依然是受到市場質疑的。或許是體認到出身於電子而非光學的背景,Sony 在這些第一世代鏡頭中,他所追求的理想並不全然是將所有選項全都拼到 100 分,而是利用有限度的取捨,來造就一顆有特色的鏡頭,藉此在中高階市場殺出一條特殊的路。

這之間的原因,也可歸因於整個 Sony E 系統的設計趨勢:其一,是 Sonnar 因無反光鏡的結構得以發揮,其二,是 Sony 與蔡司的合作關係,其三,是 Sony 早期推出的鏡頭仍以輕便作為主要訴求。這樣的結果,似乎是很巧合的造就了一顆無反光鏡相機系統中的經典鏡,而在 DxO Mark 鏡頭排行上,Sony 55mm F1.8 ZA 是所有無反鏡頭中得分最高者,直到最近才被 FE 85mm F1.4 GM 給超越。

我們可說它是嘗試、是摸索,是對於市場的不確定之下所做出的決定,但我們很難否認,這件事情就僅有推出時仍屬實驗性質、在相機系統上比較沒有包袱的 Sony 願意冒上這樣的風險。

即便在現在,我們已經很難看到那些最初以輕便、高畫質為主要訴求的鏡頭,但回頭看看這些早期的小巧鏡頭,它們依然魅力十足:便利、單手掌握,一個側背包就可以帶滿一日所需的各種情境。可惜的是,對於光學資產日漸雄厚的 Sony 來說,我們似乎越來越難看到像 55mm F1.8 ZA 這樣「劍出奇招」的經典鏡頭了。

 

  • 優點:開放光圈就有極為銳利的畫質、不錯的鏡頭做工與質感、體積非常輕巧
  • 缺點:遮光罩太過龐大、光圈全開色散明顯、散景相對較不討喜、放大倍率不佳

 

關於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 24 顆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6 Comments

  • Kouson 2021-01-04 at 21:15:02

    最近想買輕便但畫質也不差的鏡頭
    看到大大這篇文章,真的很受用

    Reply
  • kf 2019-10-21 at 16:54:59

    街拍, 日常, 旅遊用的話
    新出的35.8會否是較好的選擇?

    Reply
  • sid cheng 2019-05-01 at 10:16:17

    拍的真美 解說也詳細 但看成像這鏡頭銳度好高啊

    Reply
  • John 2019-01-17 at 01:30:53

    您好,不好意思,想岔題一下~
    小弟最近常拍人像,所以想請教穿水手服那位MD的芳名/FB? 希望有機會能拍到她
    謝謝!

    Reply
    • 洪詩詩 2019-01-20 at 14:56:59

      搜尋 Christina nana~

      Reply
  • Daniel 2018-12-27 at 18:19:18

    真经典

    Reply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