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的均衡 Sony FE 50mm F1.2 GM 開箱/實拍/評測

有一段時間沒寫開箱了,雖然不太能算是復出,不過我還是想把時隔許久的一篇開箱送給這顆我近期最喜歡的鏡頭:Sony FE 50mm F1.2 GM。

還記得我在二個多月前 Sony FE 35mm F1.4 GM 的開箱影片中說道,「未來 Sony 有沒有機會把 ZA 鏡頭都更新為 GM 鏡頭?」、「下一個更新的鏡頭會不會就是 50GM?

結果二個多月後,這顆鏡頭就這樣一如預料的在我們面前:Sony FE 50mm F1.2 GM。

它不僅僅讓 GM 鏡頭覆蓋率更加完整,同時還具備很多意義,像是:

  • 它是第 13 顆「G-Master」鏡頭
  • 它是 Sony E-Mount 中第 6 顆焦距在 50mm(55mm)的原廠鏡頭(註一)
  • 它是 Sony E 接環中光圈最大的原廠鏡
  • 它也是 Sony 推出過有史以來光圈最大的鏡頭

註一:

其他五顆焦距在 50mm(55mm)的鏡頭分別為 Sony FE 50mm F1.8、Sony FE 50mm F2.8 Macro、Sony FE 50mm F1.4 ZA、Sony FE 55mm F1.8 ZA,以及 APS-C 的 Sony E 50mm F1.8 OSS。其中 Sony E 50mm F1.8 OSS 有推出銀色/黑色兩種款式,因此廣義來說 Sony FE 50mm F1.2 GM 是 Sony 第 7 顆焦距在 50~55mm 的鏡頭也通。

 


Sony FE 50mm F1.2 GM 鏡頭開箱

Sony FE 50mm F1.2 GM(以下簡稱 50GM)就如同我們之前介紹過的「G Master」系列鏡頭一樣,鏡身主體採用工程塑料、橡膠對焦環、硬塑膠光圈環配置。

從這角度看來,50GM 的外觀與 Sony FE 85mm F1.4 GM 有些相像,尺寸也很接近:

然而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它具備兩顆「對焦固定鈕」,過去這種兩顆以上的對焦固定鈕的配置大多會出現在望遠砲身上,而上一顆採用兩顆這種按鈕的鏡頭則是 Sony FE 135mm F1.8 GM,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拍攝者在使用直幅構圖時,也可以順暢操作這顆按鈕。當然,你也可以透過機身程式把它自訂為其他功能,例如眼控對焦等。

GM 系列的共通特徵:G Master 銘牌、對焦固定鈕、實體光圈環、AF/MF 切換鈕。

這是「刻度式光圈開關」,在過去開箱文中我通常將它稱作 DeClick 鈕,顧名思義是可以讓光圈在有段與無段之間切換用。之前我們也曾提過,這具開關所代表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此,擁有這具開關的鏡頭可以做到更細微的、線性的光圈調整。

前玉是凹玉配置。

凹玉算是罕見,但其實在焦段 50mm 附近並不乏採用凹玉的案例,例如這些鏡頭都是凹玉:

  • Sony FE 55mm F1.8 ZA
  • Nikon Z 50mm F1.8 S
  • Fujifilm 50mm F1.0 R WR
  • Zeiss Milvus 50mm F1.4

後玉

遮光罩有別於 FE 50mm F1.4 ZA 的花型遮光罩設計,改用圓型,內植絨毛並且前端包覆橡膠。

我一直覺得這樣的遮光罩是很好的設計,前端橡膠同時也具備抗磨損和少許的防碰撞效果。

這是光圈在 F2.8 時的狀態,11 枚光圈葉片在收光圈時可以確實維持光圈仍趨近於正圓。

 

遺珠的銘鏡 — Sony FE 50mm F1.4 ZA

在 50GM 發表時,我想大多數人最直接聯想到的鏡頭應該就是 Sony 在 2016 年發表的 Sony FE 50mm F1.4 ZA(以下代稱 50ZA),這是一顆雖然冷門,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鏡頭,就我個人用起來的感覺,50ZA在光學表現上其實是一顆極為出色的鏡頭,幾乎在全方面都勝過了備受讚譽的 FE 55mm F1.8 ZA。然而或許是因為價格以及重量等因素,導致 50ZA 的討論度遠不及 55ZA。

我們這邊先跳過一些比較硬派的光學特性,例如 Sonnar 跟 Planar 結構的差異。我曾經拿 55ZA 與 50ZA 對比測試過,就結果而言我個人是給予 50ZA 相當高評價的(這也是我少數十分喜歡卻還沒寫開箱的鏡頭),無論在畫質、發色、散景等層面都是傑出的一代銘鏡。在當時我也曾想過,既然 50ZA 已經相當完美,若 Sony 有一天將更新既有的 ZA 鏡頭,那麼新的 GM 該怎麼出才好?

50GM 很直接了當的帶來了新的答案:

除了輕量,還是輕量化

輕量化可謂是 Sony 近期 GM 鏡頭中必備的元素之一,舉凡 FE 24mm F1.4 GM、FE 35mm F1.4 GM、FE 12-24mm F2.8 GM 等⋯⋯都減輕了一定程度的重量與體積,即便有些是以某些代價作為交換(例如呼吸效應),但獲得的成果卻相當不凡。

FE 50mm F1.2 同樣也帶來了輕量化,但這輕量化卻非同一般。

  • 50mm F1.4 ZA 的體積是 Φ83.5 x 108mm、重量 778g
  • 50mm F1.2 GM 的體積是 Φ87mmx108mm、重量 778g

F1.4 到 F1.2,不是只有 0.2 這麼簡單

由上列數據你可以看到 50ZA 與 50GM 兩者的體積非常接近,重量則是完全相同,這意味著 50GM 在維持幾乎相同體積與重量的前提下,將光圈由 F1.4 拓展到了 F1.2。就數值而言,你可以能會覺得 F1.4 與 F1.2 似乎相去不遠,但實際上它們的差異是 1/2EV。而為了讓光圈從 F1.4 提升到 F1.2,「理論上」必須做到:

  • 讓光通徑加大 16.7%,以及
  • 讓鏡片面積增加 36%(註二)

16.7% 以及 36% 對鏡頭來說並不是個小數字,當光圈越大、焦距越長時,每要增加一級光圈都會令造鏡難度直線上升。就結果來看,FE 50mm F1.2 GM 的成果是在鏡片面積增加了至少 36% 的前提下(實際上約 40%,見註三),仍然維持幾乎完全相同的體積與重量,輕量化奏功可見一斑。

在實體光圈環上,F1.2 下一檔直接就是 F1.4,但若你將光圈環切換為「A」然後用機身滾輪來操作,可設定的光圈值是 F1.2、F1.3、F1.4 ⋯⋯ 多出了中間的 F1.3 這一檔。

接著我們講前玉,它的口徑是與 Sony FE 50mm F1.4 ZA 相同的 72mm:

許多人第一眼看到這顆鏡頭可能會覺得奇怪,既然是 F1.2,前玉怎麼會這麼小?其實只要前玉口徑大於光通徑(入射瞳徑)即可,如何設計還是要看各家的光學取捨,並沒有絕對一定要做到多大才是最好。

另一個例子是我之前寫過的 Canon RF 50mm F1.2 L,這顆鏡頭的前玉也相對較小:

「GM」送走了雙高斯最後一程

為什麼 50GM 會採用較小的前玉設計,Sony 的解釋是這樣的:

傳統的 50mm 鏡頭大多採用對稱雙高斯結構(Double-Gauss Lenses),這種左右對稱的設計可以彼此抵銷像差,這也是過去大家常見的做法(編按:雙高斯有很多衍伸型,像是非對稱雙高斯;其他如採用著名 Planar 結構的 50ZA 也是雙高斯的一種)。

然而,對稱結構僅能夠補償變形和場曲像差,無法有效補償球面像差或弧矢耀光(彗形像差)。為了校正這些像差,傳統的做法是靠更大口徑的前玉來解決,但這卻又與輕量化的需求背道而馳。而 Sony 的做法是在前鏡組使用精度達到次微米等級的 XA 鏡片(極限非球面鏡片)來補償像差,藉此將前玉維持在較輕巧的口徑,而整顆鏡頭也只使用三枚 XA 鏡片,並且刻意壓低了鏡片數量,來達到更輕巧的目的。

輕巧的前玉也帶來額外的利多,例如全鏡組鏡片的口徑可以連帶變得更輕巧,受惠於較簡化的鏡片數量,對焦速度也可以獲得提升。

實際上,這握起來確實很不像一顆 F1.2 大光圈的鏡頭,如果你搭配的是 A7R4、A7S3、A1 這些最新一代的機身,那麼裝上 50GM 的手感是相當不錯的,操作性、大小、手感都相當出色,這樣的平衡性在過往 GM 身上是見不太到的。

如果我們把全幅無反三顆 50mm F1.2 放在一起比較,更可以有感凸顯出 Sony 的輕量化:

Canon RF 50mm F1.2 L:

  • 口徑77mm/15 枚 9 群/光圈葉片10枚/重量950g

Nikon Z 50mm F1.2 S:

  • 口徑82mm/17 枚 15 群/光圈葉片9枚/重量1090g

Sony FE 50mm F1.2 GM:

  • 口徑72mm/14 枚 10 群/光圈葉片11枚/重量778g

註二:

以上數字我們可以透過光學公式:「光圈=焦距/光通徑」計算而得:

  • 焦距 50mm/光圈 1.4=35.71,得 50mm F1.4 光通徑需 35.71mm
  • 焦距 50mm/光圈 1.2=41.67,得 50mm F1.2 光通徑需 41.67mm

又 35.71X166.9% 41.67

得鏡頭在 50mm 時, F1.2 鏡頭相較於 F1.4 至少需增加 16.69% 光通徑。

接著計算面積,41.67^2 π  ≒ 35.71^2 π X 136%,可知:

F1.2 鏡頭相較於 F1.4,至少需增加 36% 鏡片面積。

(光通徑,又稱入瞳徑,在光學上的意義是指有效光圈的直徑,大多時候可以理解為此焦段光圈下,鏡片最小所必須達到的尺寸。後者的解釋方式並不完全嚴謹,但比較直觀)

 

註三:

在 Sony 官方開發團隊訪談中,曾提到 50GM 的 F1.2 光圈必須要將有效光圈直徑放大約 17%、光圈面積增加約 40%。經由(註二)的光學公式計算,我們可以得知這數據相當合理。從理論的 36% 到實務的 40%,有可能是為了補償像差、更好的邊角畫質、抑或是改善邊角失光都有可能。

 


畫質表現

許多人應該很好奇,這顆鏡頭在 F1.2 光圈全開時是不是能完整可用?答案是肯定的。過往的超大光圈鏡頭,往往在最大光圈時畫質較為鬆散,但 Sony FE 50mm F1.2 GM 即使是在 F1.2 也仍能提供銳利的畫質。

為了測得最佳畫質,目前全幅無反畫素最高的 A7R4 是必須的,以下實拍照片皆是使用 Sony A7R4 拍攝,Jpeg 機身直出且未經任何修圖,僅縮圖處理。

以這張 F1.2 光圈全開的實拍照為例:

▲50mm f/1.2 1/64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局部裁切(畫素 1280×840)

其實已經是相當驚人的銳利了。

我們再看另一張範例:

▲50mm f/1.2 1/125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局部裁切(畫素 1280×840)

在 F1.2 光圈全開時姑且如此,如果我們把光圈縮到 f/1.8,畫質更是銳到不行:

▲50mm f/1.8 1/16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局部裁切(畫素 1280×840):

你可以清楚看到每一根睫毛、掉落在下眼瞼上的睫毛膏碎屑 ⋯⋯ 這還只是 f/1.8 時的表現。

這樣的畫質應該毫無懸念,無疑是超越 Sony FE 55mm F1.8 ZA、也勝過 FE 50mm F1.4 ZA 的。

作為對照組,我同時帶了 Sony FE 135mm F1.8 GM,這是一顆以銳利著稱的鏡頭,可能是除了微距鏡之外最銳利的 E-Mount 原廠鏡頭。

這是 135GM 拍攝的原圖:

▲135mm f/1.8 1/20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35GM 的局部裁切(畫素 1280×840):

這比較基準並不相同,也無法完全這樣類比,但透過這例子你可以知道,Sony FE 50mm F1.2 GM 的畫質在當今全幅無反鏡頭中毫無疑問是第一流的,與 Sony  FE 135mm F1.8 GM 相比也絕不遜色,甚至我覺得在同樣 f/1.8 時,135GM 可能還會稍遜 50GM 半籌。

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是,光圈 F1.2 用在拍攝這種半身人像時,因為景深極淺、相機畫素又相當高(61MP),所以任何的微震或是對焦點偏移,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畫質表現。我在使用這顆鏡頭時都是 AF-C+眼控對焦按著無腦拍,基本上都沒出過什麼問題,只要安全快門抓得夠,即使是在 F1.2 這樣的光圈值下仍能有八成以上的成功率。

 


人像與散景

這顆鏡頭的主要戰場,當然毫無疑問是人像,這點與 85GM、135GM 是類似的。

但是,我覺得除了適合人像這點之外,50GM 的焦段與光圈在拍攝較近距離的人像,比起前兩者是有顯著優勢的,在散景與立體感的呈現上皆然(這張拍攝距離比半身人像稍遠一點,但仍不到全身人像)。

▲50mm f/1.2 1/2500s ISO 125|Sony A7R4 機身直出

上面這張照片其實是逆光拍攝,僅有在正面補了一個反光板,拍攝時我沒有使用 DRO(動態範圍最佳化)功能,機身直出最直接的發色就是如此。

這邊再舉幾個具有 50GM 特色的範例:

▲50mm f/1.8 1/125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20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像這類在半身距離拍攝的人像是 50GM 的強項,一方面是拍攝距離夠近,足夠保有與 MD 一定程度的互動,其次是在這距離下 F1.2 的散景是獨一無二的,前後景都處理得非常好。

▲50mm f/1.2 1/5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上面這張是示範以逆光草地為背景的散景表現。邊緣稍稍有一點旋轉散景(口徑蝕)狀況,但並不明顯。

▲50mm f/1.8 1/5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64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32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5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2500s ISO 125|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3200s ISO 125|Sony A7R4 機身直出

如果你擁有 85mm F1.4 或是 135mm F1.8,我還是會覺得可以試試 50mm F1.2,原因無他,50GM 的散景、人像發色都是我用過鏡頭中最舒服的一顆。

▲50mm f/1.8 1/10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16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20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由於這顆鏡頭的色調偏淡,在陰天的表現會稍稍平淡一些。

▲50mm f/1.2 1/1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這張不是坐在馬路上拍的)

▲50mm f/1.4 1/320s ISO 4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4 1/250s ISO 4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320s ISO 125|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2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8 1/320s ISO 125|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64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64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5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美食

除了人像之外,我拍次多的照片應該是食物了。

40cm 的最近對焦距離略優於 50ZA 的 45cm,大約齊平各家 50mm F1.2 的水準(Nikon 是 45cm、Canon 是 40cm),放大倍率則是 0.17x,其實並不太算是很優秀的規格,但用在拍攝食物上其實是還不錯的選擇。

▲50mm f/2 1/60s ISO 5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6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然而,F1.2 光圈全開的景深在近拍時其實相當淺,如果你從頭到尾都用 F1.2 光圈全開拍攝,那可能會得到像下面這張一樣,只有一塊肉是清楚的照片:

▲50mm f/1.2 1/1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因此在拍攝食物時,通常我還是會盡量縮一下光圈,你可以看到縮光圈後的散景依然是相當不錯的:

▲50mm f/2.8 1/80s ISO 5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2 1/60s ISO 32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2.8 1/60s ISO 32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8 1/60s ISO 2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如果放大率不夠或是焦段不夠遠,我在使用 A7R4 時也會選擇開啟 APS-C 模式,在裁切後仍有 24MP。

▲50mm f/2 1/60s ISO 125|Sony A7R4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50mm f/2 1/60s ISO 2500|Sony A7R4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50mm f/1.8 1/50s ISO 400|Sony A7R4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50mm f/2 1/80s ISO 200|Sony A7R4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50mm f/2 1/30s ISO 640|Sony A7R4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有些鏡頭在近拍時畫質不佳或是像差明顯,但 50GM 有一點非常棒的是,它在近距離拍攝時並沒有明顯的畫質減損。

例如這張:

▲50mm f/1.8 1/6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局部裁切(1280×840 畫素):

又如同這張:

▲50mm f/2 1/80s ISO 200|Sony A7R4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局部裁切(1280×840 畫素):

這姑且是沒有額外打光、使用餐廳現場光源拍攝的照片,如果有控光的話畫質無疑會更加銳利。

實際上就我自己做對比測試的結果,50GM 不僅在放大率上有小幅優勢,近拍畫質方面更是明顯勝過 50ZA 的。

 


其他應用

不僅限於人像,Sony FE 50mm F1.2 GM 也是一顆適用於各種用途的鏡頭。

▲50mm f/1.4 1/16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與其他任務型的鏡頭不同,我會認為 Sony FE 50mm F1.2 GM 是一顆泛用性很高的鏡頭。

白話一點來說,它無疑可以取代目前 Sony E-Mount 在 50mm 焦段的其他鏡頭,如果你不介意它那多一點的體積和重量的話(當然,也要買得起才行 XD)。

▲50mm f/2.8 1/50s ISO 4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這是一顆立體感出色、氛圍出眾的鏡頭。

如果我們在日常的 50mm 視角之中,賦予 F1.2 的大光圈,你確實可以看到更多原本不曾見過的景象。

▲50mm f/2.8 1/16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1.2 1/1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有別於 ZA,這顆鏡頭的色彩並不屬於濃豔厚重的類型,它大致上遵循了 GM 系列淡麗的特色,但卻又比 GM 的平均值要更淡雅一些。

整體來說,它的對比稍稍低了一點(但這無礙於它的銳利度表現),顏色也稍淡了一些,但我非常喜歡它在逆光下的表現,對光影的詮釋也很有特色。

▲50mm f/2.8 1/50s ISO 160|Sony A7R4 機身直出

▲50mm f/2.8 1/50s ISO 25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另一點值得一書的是它的對焦速度。

這顆鏡頭使用了二對(共四顆)XD 線性馬達,這應該算是 GM 系列的高配了。

▲50GM 所搭載的兩對 XD 馬達驅動的對焦鏡組(來源在這

前面我們提到,鏡片數量減低帶來的增益效果之一就是對焦速度,這顆鏡頭在對焦時十分快速且安靜。一般來說太過笨重的鏡頭為了要推動鏡組,在對焦時你會感受到輕微的重心移動,但 50GM 完全沒有這樣的狀況。

▲50mm f/1.6 1/250s ISO 8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尤其加上 Sony 第四代機身以降的對焦性能,這樣的特性使它在低光環境時更能發揮對焦優勢,同時在街拍時也可以快速掌握目標。

▲50mm f/1.4 1/1000s ISO 800|Sony A7R4 機身直出(裁切)

▲50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寫在結尾 — 50GM 與現代鏡的定義

許多人常說現代鏡缺乏特色,現在的新鏡頭也變得「無聊」了。在光學的發展歷程上,現代鏡講求比較全面的光學表現,諸如銳利的畫質、不太差的散景、不特別突出的發色。在過往,我們曾經在老鏡身上看過那有點失控卻又獨具特色的發色、油潤的散景、不太銳利的畫質、以及因為光學缺陷所帶來那極具辨識度的影像。

攝影器材發展迄今,相機鏡頭似乎越來越像是一個標準化的「工具」,而不像是一個可以實現藝術創作的工藝品,有些人也曾提出個問題,相機鏡頭會不會做到最後,各家鏡頭拍起來都差不多?

這樣的看法其實部分也對,我也無意反駁這些觀點。但我想說的是,不全然只有光學上的缺陷能被當成是一種特色,在打造現代鏡的同時,有些廠商確實也針對了鏡頭用途與特性額外做出一些區隔,賦予了這些鏡頭規格之外的生命力。

就我看到的 Sony「G-Master」系列來說正是如此,雖然同樣都力求達到光學上的高標準,但每一顆 GM 鏡頭仍然致力做出差異化,尤其是定焦鏡頭。如同我曾在 Sony FE 35mm F1.4 GM 的評測影片中提到:

GM 系列對不是光學起家的 Sony 來說,是個很成功的產品線,雖然跟其他品牌的紅圈金圈相比,它的起步比較晚(2016年),但同樣都是高階鏡頭,GM 還是做出了很明顯的差異化,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GM 鏡頭的取向也有因應不同焦段的需求做調整。在一開始,GM 代表的是最高畫質、Sony 旗下最頂級的鏡頭,像是在 85GM、100GM 身上,我們可以看到 E 接環身上看到最棒的散景,又像是在 135GM 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非常銳利的頂尖解像力,那到了 24GM 身上,不只有以上這些特色,還有輕量化。那 35GM 就更融合了散景、輕量化、解析力、還有錄影最佳化這些特點,尤其是輕量化,你可以看到上一個世代的 35mm F1.4 那動輒 700g 的重量,但 35GM 卻只有 500 多g的重量,這對拍照和錄影來說都是巨大的優勢,而且不僅僅如此,它在減輕重量、縮小口徑的同時,也明顯提升了畫質,比上一代 35ZA 還要更上一層樓,而且是紮實不仰賴數位修正、光學上的直球對決,這點就真的是更不容易了。

這段註腳同樣適合用在 Sony FE 50mm F1.2 GM 身上,它同時滿足了兩個層面:在理性的功能向方面,它具備畫質、對焦性能、操作性、輕量化與易攜性;而在感性的美感層面,它實踐了 GM 系的散景、絕佳的立體感、清麗淡雅的發色、以及合宜的對比度。

我幾乎摸過了每一顆 GM 鏡頭,但對我來說,在每一趟帶 50GM 出門的時候卻仍會有新的發現,這就是 Sony FE 50mm F1.2 GM 有別於其他 GM 鏡頭的「個性」,也是它在跳脫規格之外、能帶給使用者們最大的樂趣所在。

既生 ZA、何生 GM?

在過去我寫 Sony FE 135mm F1.8 GM 開箱評測時,曾在結尾使用了「既生 ZA、何生 GM」這個標題,現在在 50GM 身上我想要再用一次。我們前面花了許多篇幅在強調 50GM 的畫質、散景、發色 ⋯⋯ 等表現,其實在 2016 年發表的 Sony FE 50mm F1.4 ZA 就已經是相當頂尖的鏡頭了,我個人也相當喜歡,而在拿到 50GM 時我也一度感到心情有些複雜,50GM 的推出,是否會讓昔日的經典 50ZA 失去戰場。

由於 50ZA 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相當完美,在收到 50GM 時我也有拿來做對比測試一番,受限於篇幅,詳細的測試過程就不一一盡列了,結果就如同 135GM 對 135ZA、35GM 對 35ZA 一樣,50GM 在許多方面都勝過了舊有的 50ZA,其他像是對焦速度等性能就更別說了。但這並不意味著 50ZA 是一顆該被淘汰、表現不佳的鏡頭,僅僅只是 50GM 太過出色而已。

 

得天獨厚的均衡

以個人私心來說,Sony FE 50mm F1.2 GM 應該是近期 Sony 所推出的鏡頭中我最喜歡的一顆,程度大約與 Sony FE 135mm F1.8 GM 不相上下,原因在於它是少見取得了全面性均衡性的鏡頭,擁有與 FE 135mm F1.8 GM 相近的銳利度,也擁有可與 FE 85mm F1.4 GM 匹敵的散景,同時兼具了 GM 系列近期以來的輕量化特色,以及快速的對焦速度與更好的操作性。

在 Canon RF 50mm F1.2 L 推出的當下,許多 Sony 使用者仍在期待 E-Mount 是不是也能推出一顆同樣 F1.2 的頂規鏡頭「以定軍心」;在 Nikon Z 50mm F1.2 S 發表的同時,有些 Sony 使用者也擔心是不是 E-Mount 接環口徑太小,以至於無法推出光圈最大達 F1.2 的鏡頭。

但現在證明我們都想得多了,GM 也許會遲到,但它從不缺席。

 

附錄:全幅無反 50mm F1.2 鏡頭比較表

品牌SonyCanonNikonSony
型號FE 50mm F1.2 GMRF 50mm F1.2 LZ 50mm F1.2 SFE 50mm F1.4 ZA
鏡片組成14枚 10群15枚 9群17枚 15群12枚 9群
特殊鏡片3枚XA鏡片3枚非球面 1枚UD鏡片3枚非球面 2枚ED鏡片2枚非球面 1枚ED鏡片
最近對焦距離0.4m0.4m0.45m0.45m
放大倍率0.17x0.19x0.15x0.15x
光圈葉片1110911
口徑72mm77mm82mm72mm
尺寸Φ 87x108mmΦ 89.8x108mmΦ 89.5x150mmΦ 83.5x108mm
重量778g950g1090g778g
防塵防滴不完整支援
售價(美金)2,0002,3002,1001,500
售價(台幣)69,300 元70,300 元

 

 

Sony FE 50mm F1.2 GM(SEL50F12GM)鏡頭優缺點總結:

優點:

  • 畫質銳利、散景優美、階調柔順 ⋯⋯ 整體氛圍極為出色的一顆鏡頭
  • 對焦極快、操作性完整,輕量化設計令人印象深刻

缺點:

  • 略有少許呼吸效應,但相較於 50ZA 已有改善
  • 保安!保安!這麼優秀的鏡頭可以這樣一直出一直出來搶錢的嗎!?

 

關於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2 Comments

  • ccmf 2021-08-26 at 16:52:29

    非常缺貨嗎/一星期生產幾顆啊

    Reply
  • welbyan 2021-04-13 at 17:24:10

    太棒了,终于更新啦。希望还以看到35GM的评测

    Reply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