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眼見的真實 Sony FE 35mm F1.4 ZA 開箱/實拍/評測

在 35mm 的焦段有非常多的經典鏡頭,原因無他,這焦段對攝影人來說實在是太有魅力,許多人稱之為人文焦段、街拍焦段、生活焦段、人像焦段… 各陣營在 35mm 也皆有屬於自己的經典名作。

相對歷史較短的 S 家來說,35mm 的經典最早是源自於 A 接環的 Minolta 35mm F1.4 G 這顆銘鏡,而後 Sony 亦沿用原結構複刻了 Sony 版的 35mm F1.4 G,但這個版本的 35G 其實是 1987 年的設計,從 Sony 接手 Minolta 直到推出 A7 II 為止,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極具代表性的 35mm 鏡頭 — 直到本文的主角:FE 35mm F1.4 ZA 的出現。

或許從 Sony 的推出時程來看,不難理解原廠對 35mm 這個焦段的迫切需求,FE 35mm F1.4 ZA 是一顆比較早期的高階定焦鏡,它在 2015 年 3 月推出,推出時的售價是 47,980 元。

雖然 35mm F1.4 ZA 對應的機身是 2015 年初推出的 A7 II,但實際上從 35mm F1.4 ZA 的許多設計上來看,還是可概略看出 Sony 鏡頭一些比較早期的設計,其中也有一些設計是以 35mm F1.4 ZA 為濫觴,之後才開枝散葉成為 Sony 的高階定焦鏡頭群。

就現在來說,鏡頭備有「光圈環」並不是多新奇的事情(尤其對 Fujifilm 來說),不過 FE 35mm F1.4 ZA 卻是 Sony 全片幅 E 接環鏡頭中第一顆配有光圈環的鏡頭。

就如同其他無反系統一樣,它的光圈環是電子式,亦即通電(接上機身)才能調整。

Sony FE 35mm F1.4 ZA 採用了蔡司著名的 Distagon 結構,剛好最近寫的幾顆鏡頭都是 Distagon,包含 Loxia 21mm、Batis 25mm 等。與之不同的是,另一顆同焦段的餅乾鏡 Sony FE 35mm F2.8 ZA 則是 Sonnar 結構。

蔡司鏡頭必備的 T* 鍍膜,前玉是 72mm 的大口徑,與 Canon 35mm F1.4 L II 相同,但比 Nikon 35mm F1.4 G 的 67mm 稍大,或許我們可以說從這顆 FE 35mm F1.4 ZA 之後,Sony 的 FE 鏡頭開始走向較大較重的開發方向。

在 F1.4 家族當中,35mm F1.4 ZA 是其中最早的成員,Sony 的推出順序是:35mm F1.4 ZA → 50mm F1.4 ZA → 85mm F1.4 GM → 24mm F1.4 GM。

鏡頭前端是非常寬大的金屬材質對焦環,雖然摸起來冷冰冰的相當有質感,但金屬鋸齒實在非常容易碰傷或是掉漆,故 FE 35mm F1.4 ZA 也算是有 Sony 早期鏡頭難養的通病…。

電子式的光圈環可作每 1/3 EV 的調整,若轉至最底端的紅色「A」字樣則是將光圈回歸給機身自動決定,這樣的操作邏輯我們也可在很多品牌上看到。

至於 Click 鈕就是新增的功能了(從 35mm F1.4 ZA 開始才有,後來廣泛搭載在高階鏡頭上),它可以調整光圈在有段/無段之間作切換,調整為無段可避免相機在錄製影片時將機械音收入。通常我還是將此調整為有段,因為有段時可以不用看著鏡頭或相機,僅憑切換段數的手感來判斷光圈級數,這對講求街拍性能的 35mm 來說格外重要。

最近對焦距離 30cm,放大倍率 0.18x,雖然實在很難說是出色的規格,但對缺乏近拍能力的 Sony 定焦陣容來說…還是相對可貴的。

搭配上 Sony A7 III 的實裝圖。個人握持的感覺是認為這樣的尺寸其實已經逼近了單手一機一鏡的臨界點,倘若再大個半分就很難單手拍攝了。這樣的尺寸與口徑,以一顆 35mm 焦段的鏡頭來說其實有點可惜。

Sony FE 35mm F1.4 ZA 實拍照片

即便這是一顆早在 2015 年就推出的鏡頭,但在一開始時我對這顆鏡頭其實是有些興趣缺缺的,原因在於它的體積與重量搭配當時的機身 A7 II 並不容易手持,配重也不算理想,直到第三世代的機身 A9、A7R3、A73 推出之後,隨著機身握感與操作的大幅改進,我才回去用這顆 35mm 焦段的經典鏡頭。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 A7 II 以前的機身不適合使用 FE 35mm F1.4 ZA,只是這樣的組合多少會犧牲一些機動性與輕便性, 而這對我來說又是 35mm 定焦鏡十分重視的一點。

旅遊

「如果預算無上限,只能帶著這麼一顆定焦鏡頭,那麼 FE 35mm F1.4 ZA 應該會是其中的首選。」

沒有要特地拍什麼,卻又想什麼都拍,在這樣的需求下,除了 24-70mm、24-105mm 這類變焦鏡之外,最適合的就是 35mm 了。沒有任何限制,無論是旅途、日常、生活,甚至工作,多少都是 35mm 的涉獵範圍。

▲f/5.6 1/64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8 1/6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也因此,它可以是人文焦段、街拍焦段、人像焦段…甚至拿來拍攝風景也無不可。

在色調的呈現上,Sony FE 35mm F1.4 ZA 非常有早期 ZA 鏡的典型風格,顏色濃烈、對比較強、畫質銳利,即使是機身直出也有相當鮮豔的發色。

▲f/5.6 1/32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4 1/125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這樣的特性,同樣出現在 Sony FE 55mm F1.8 ZA、Sony FE 50mm F1.4 ZA 這幾顆鏡頭中,我認為這是 Sony 一開始對無反(Mirrorless)現代鏡頭的定義,他們一開始追求的是鮮明而突出的特色,與 GM 系列後來追求的柔和與諧調截然不同。

但整體而言,我還是喜歡早期的 ZA 稍多一些。

▲f/8 1/25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8 1/8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若說有什麼比較大的缺點,在於它的體積其實超出了我的預期。在使用這顆鏡頭拍攝時,我有 95% 的時間都是搭配 Sony 自家的小指延長握把拍攝,如果沒有用這類配件,我還覺得這是一顆很難單手手持的鏡頭。

▲f/8 1/125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2.8 1/30s ISO 64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8 1/5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相較於它的前輩:A 接環 35G 的淡雅怡人,FE 版本的 35ZA 口味還是重了一些。它擁有早期 ZA 鏡頭的特色,那就是對好光線的增益相對較強,在順光、空氣通透時顏色相當飽和、濃厚。

如果拿它的遠親 Contax、ZEISS Distagon 來相較,我還是認為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顏色上 ZA 似乎下手更重一些。

▲f/5.6 1/4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8 1/20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5.6 1/1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但這會是 35mm 該有的模樣嗎?其實我也不太確定。

對於一顆該進可攻退可守的 35mm 來說,這顆 FE 35mm F1.4 ZA 的特色有些太過突出,倘若你追求的是一顆比較柔和、對光線處理十分細膩的鏡頭,那麼它可能會與你預期得有些落差。

▲f/2.8 1/30s ISO 5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2.8 1/30s ISO 10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美食

35mm 的另一重要用途在於紀錄生活,在「一手臂長」的距離內拍攝雙眼的所見所得。

FE 35mm F1.4 ZA 的放大倍率是 0.18x,其實並不算是出色的規格,但飽和的顏色、近拍時不錯的散景、即使開放光圈仍有一定的銳利度…這些因素使得它在拍攝食物時令人意外的好用,尤其是在自然光下的表現更是絕佳。

▲f/2.0 1/60s ISO 16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2.8 1/30s ISO 16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2.8 1/30s ISO 32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2.8 1/125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2.0 1/15s ISO 32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35mm 在拍攝「食記」這類用途有些微妙,它屬於可拍特寫同時也可拍全貌的鏡頭,稍微拉遠一些可拍攝整桌食物,而拉近一些又可以拍攝單手拿食物的第一人稱照片。

▲f/2.8 1/1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2.0 1/30s ISO 4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街拍

街拍可說是 35mm 的本命了,雖然相較之下我更喜歡用 85mm 來拍這類題材,但 35mm 的臨場反應、所見所得對這類用途來說仍然是最適合的焦段。但必須要說的是,這顆鏡頭的體積與重量還是有些超出了街拍的範疇,以我自己的拍攝狀況來說,72mm 的大口徑倒是經常讓我在偷拍時被發現就是了。

▲f/5.6 1/16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4 1/60s ISO 125,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速度方面,FE 35mm F1.4 ZA 的對焦性能並不差,雖稱不上頂尖,但在戶外一公尺以外的距離基本上是沒什麼問題的,搭配第三代機身(A9、A7R3、A7 III)反應都算是相當快。

▲f/2.8 1/640s ISO 5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4 1/30s ISO 4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在拍攝這類題材時,FE 35mm F1.4 ZA 有個優勢是可以快速調整光圈的實體光圈環,通常我會將光圈設定在 F5.6~8 之間,但由於 Sony 機身的操作邏輯是「全時光圈預覽」,光圈設定多少就會用多少的光圈對焦,因此當光圈較小時因為進光量較少,對焦速度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因此我通常會將一顆按鈕指定功能為「LiveView 顯示:設定效果關」,如此在街拍時對焦速度就不會受到光圈值的影響。這樣的設定在棚拍、光線昏暗的室內也非常實用。

▲f/5.6 1/125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5.6 1/5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4 1/32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基於對比較強的特色,在光影變化較大時,畫面的明暗變化也會隨之凸顯。

當然,我們可以利用 Sony 機身的強大動態範圍把這些暗部細節給全數拉回,但利用鏡頭的特色犧牲暗部、凸顯主題也不失為一種拍攝方式。

▲f/2.8 1/4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2.8 1/30s ISO 4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4 1/2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但 FE 35mm F1.4 ZA 是一顆適合街拍的鏡頭嗎?這問題可能隨著比較對象的差異,而有著截然不同的答案。

如果用 DSLR 的標準來看,即使是第三世代的 A9/A7R3/A7 III 搭配 35mm F1.4 ZA 依然算是較輕便的組合,但如果我們把標準放諸於所有的無反系統,那 35mm F1.4 ZA 還是略顯笨重了些。

▲f/5.6 1/125s ISO 32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5.6 1/25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5.6 1/16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5.6 1/64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散景

散景並非是 Distagon 結構之所長,而我印象中 FE 35mm F1.4 ZA 在推出當時似乎也並未特別強調它的散景表現。當然我們用現在的標準來看,會認為「GM」鏡頭可能才是 Sony FE 系統中的散景王者,但在當時,擁有 F1.4 最大光圈的 35mm F1.4 ZA 依然是散景表現的首選。

▲f/2.0 1/25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也許是拍攝場景比較多變,這顆鏡頭的散景表現似乎有點不太一致的表現。

它在拍攝人像時,對遠方散景的處理相對柔順,但在拍攝近物時,偶有一些二線性較強的狀況發生。但整理體來說,它仍然是一顆散景表現突出的鏡頭,尤其是立體感的表現非常好。

▲f/2.0 1/64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在同為 Distagon 結構、Sony FE 系統的鏡頭中,我認為散景處理同樣傑出的應該是 Batis 25mm F2.0 這顆鏡頭了,尤其在近拍時散景仍有種 Sony 35mmF1.4 ZA 所沒有的油潤感。

相較之下 Sony 35mm F1.4 ZA 的表現仍然是前段班,但如果我們把標準放到蔡司本家的鏡頭(Batis、Loxia),以及自家的「GM」鏡頭,那麼 35mm F1.4 ZA 不免相形見絀了。不過話說回來,要獲得比它更優秀的散景也確實要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就這點來說 35mm F1.4 ZA 依然是同價位內表現較好的選擇。

▲f/2.0 1/2000s ISO 5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f/1.4 1/25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略有缺憾,但足稱為經典

Sony FE 35mm F1.4 ZA 是一顆優秀的鏡頭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它的畫質銳利、對比鮮明、發色濃郁…這些都是非常明顯的特色,雖然帶著它出門拍照經常會有種「為什麼這顆鏡頭這麼大?」的怨念(尤其是加上遮光罩之後更加巨大),不過帶回家的照片每每都令我十分驚艷。

但如果我們把問題換成:這是一顆適合大多數人的鏡頭嗎?我想答案可能就值得商榷了。

真要挑起毛病來的話,Sony FE 35mm F1.4 ZA 的「懸念」其實還不少,除了先前強調的重量與體積問題之外,它在 F1.4 光圈全開時畫質稍鬆散了一點(但縮至 F1.8 以後即可改善)、色散問題也沒有完全排除,此外散景也非完美無瑕… 這些小問題使得它偶爾會受到一些批評。

另外一個問題是,雖然它是一顆足夠好的鏡頭,但包含我在內,有許多人之所以選擇 35mm F1.4 ZA,是因為一些非不得已的理由,原因是因為在 Sony A7 系統中,入門有餅乾鏡 FE 35mm F2.8 ZA,高階有 FE 35mm F1.4 ZA,但中階的 35mm F2.0(或 F1.8)則始終付之闕如。

許多人不滿意餅乾鏡的畫質,卻又不想要背著重裝出門,那麼除了轉接之外,就只剩下副廠自動鏡 Samyang 35mm F1.4,或是 Loxia 35mm、Voigtländer 40mm f1.2 等為數不多的手動鏡頭了。幸好隨著 Sony FE 系統日漸茁壯,在將來我們也會有其他更多選擇,例如甫發表的 Batis 40mm F2.0,或許也適合用作為替代 35mm F2.0 的選項之一。

即便如此,要在 35mm 的級距內找到一顆 ACE 等級的鏡頭,除了 FE 35mm F1.4 ZA 之外實在不做他想,這仍然是一顆能橫跨生活、街拍、棚拍、職業等多方面需求的全方位鏡頭,尤其在數值化的表現之外,它毫無疑問的令人印象深刻,且獨具魅力。

 

  • 優點:色彩表現濃郁、畫質銳利、強調對比、人像散景表現佳
  • 缺點:體積龐大且重量較重、光圈全開畫質略鬆

看更多網友討論:

 

關於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3 Comments

  • aas 2019-08-10 at 11:18:19

    FE 35 1.8發表了
    但又沒有GM/ G
    體積又沒去到餅鏡
    最杯具是那價格!!
    對sony很失望

    Reply
  • Shao 2019-07-07 at 16:38:29

    您好,想請問一機(A7iii)一鏡為主的話這顆跟40mm您會如何取捨呢?

    Reply
  • shark 2018-10-03 at 13:18:54

    時常看您的文章,感謝分享,不過文中提到 Click 鈕在錄影上最大的問題不是聲音,而是有段光圈調整時,錄影畫面亮暗會一格格變化,畫面會閃爍(變暗或變亮),而無段光圈則沒有這個問題,可以配合畫面去進行調整。

    我特地找了一段影片能夠說明:https://vimeo.com/11237705

    另外,這一顆鏡頭除了大與重之外,色散還蠻明顯的,感覺除了”原廠、35MM、F1.4″之外,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吸引力..

    Reply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