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海全能型旅遊砲!Tamron 50-400mm F4.5-6.3 Di III VC VXD 深度評測

Tamron 50-400mm F4.5-6.3 F4.5-6.3 Di III VC VXD(A067)

Opening

這次我們要來開箱的鏡頭,你說它是望遠變焦鏡嗎?它是,要說它是輕巧型的超望遠砲,其實它也算,它就是 Tamron 所推出的 50-400mm F4.5-6.3 Di III VC VXD,原廠代號是 A067。

其實我一開始聽到這顆鏡頭要推出的消息那時候,覺得 Tamron 推這個焦段有點微妙,50-400mm 這焦距其實不太常見,八倍的光學變焦範圍,它該算是一顆旅遊鏡,還是一顆望遠砲呢?因為一般來說傳統定義的望遠小砲是 70-300mm 這樣的焦距,然後在 70-300 再往上一階的鏡頭通常是 100-400mm,那 Tamron 50-400mm 它不只有做到 400mm 的望遠端,在廣角端也拓展到了更廣的 50mm,這就有點讓人好奇,這個焦段的定位,以及它能夠拍攝的題材究竟是什麼。

在我這段時間比較深入的拍攝使用過後,我會覺得不必對這個焦段設限,它其實就是一顆綜合型用途的鏡頭。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幾個長焦鏡頭常見的例子,像常見的人像焦段大概是在 35-135mm 之間,以拍壓縮感城市望遠的用途,大概是 100-400mm,以拍攝運動來講,不同的運動有不同的適合的焦段,像是籃球大概是 70-200mm,棒球大概是 300-400mm,一些水上活動像是衝浪滑水,大概是 300-600mm,拍賽車大概是 100-400mm,拍鳥大概是 400-800mm,拍民航機大概是 200-400mm,拍戰機大概是 400-800mm。這其實沒有一定絕對,但這是我個人拍過這些題材之後,所給出的一點經驗總結。

當你把這些焦段列出來之後,就會發現 Tamron 50-400mm 它大概就取在這些拍攝題材的中間,它可能不會是最強的鏡頭,畢竟它是一顆變焦倍率達到八倍的變焦鏡頭,但它可以應用的範疇,肯定是相當廣泛的。

設計

Tamron 50-400mm 採用了 Tamron 二代鏡的的設計語言,從 Tamron 35-150mm、28-75mm F2.8 G2 之後都是這樣的方向。鏡頭操作鈕,除了圓形的對焦固定鈕之外,還有個防手震模式 VC Mode 切換、與自訂開關,鏡頭接近底部有個 USB-C 連接埠,可以讓你連接電腦使用 Tamron Lens Utility 來自定鏡頭功能,另外一側有個變焦鎖,可以幫你固定鏡頭。

這顆鏡頭有四個特色我覺得比較特殊,首先是從廣角端 50mm 到望遠端 400mm, 轉的角度大概是 85 度左右,所以你可以比較快速的去操作變焦切換視野;第二是它的口徑僅僅只有 67mm,這應該算是 Tamron 的傳統了(笑),這以超望遠鏡頭來說是相對比較罕見的,不然一般的 400mm 變焦鏡,口徑通常都要到 77 或是 82mm,不過這比較小的口徑,也帶來了一些光學上的取捨,這我們之後會解釋到。

第三是它的放大倍率,竟然高達 0.5X(1:2),而且是在 50mm 到 70mm 都是如此,這也給予這顆鏡頭更大的拍攝彈性。第四,是它其實是可以安裝腳架環的,它的腳架環跟 Tamron 100-400mm 也就是 A035 通用,不過鏡頭本身並沒有附上,必須要另購,這是比較可惜的一點。

畫質

講到畫質,其實每次都在放測試照,我個人是覺得稍微有點膩了,雖然說這還是一個讓大家能比較全面了解畫質的方式。不過這次我想直接用實拍照片加上我個人的使用感想來代入。

一般的望遠鏡頭,大致上都是在最望遠端的畫質,會稍稍下降一點,譬如說像是 70-300mm,在 300mm 端的畫質會稍微軟一點,這邊我沒有特別指哪一個廠牌的鏡頭,因為這應該算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當然也有例外,像是 Sony 自家的 100-400GM,它在 400mm 端的畫質就比 300mm 要好。

Tamron 50-400mm,也有一點類似的狀況,就是它在400mm 端畫質沒有明顯的下降,而且 400mm 的畫質似乎比廣角端 50mm 還要稍微好一點點。其實我自己在測畫質的時候,一共測了 50、100、200、300、400 各個焦段,它們的表現其實也都差不多。

我們後面也會放上大量的實拍照,這些都是機身 Jpeg 直出拍攝的照片,你可以大概參考一下。

焦段光圈

在焦段光圈分佈方面,這顆鏡頭在 50-69mm 之間,最大光圈是 f/4.5,在 69-106mm 之間是 f/5,在 106-149mm 則是 f/5.6,從 149mm 之後都是 f/6.3。通常在做運動拍攝的時候,我比較常把光圈固定在 f/6.3 搭配 M 模式,避免因為光圈不同造成的曝光值變化。

抗耀光

講到抗耀光,一般來說望遠鏡頭,尤其是望遠變焦鏡,因為鏡片數量比較多的緣故,通常抗耀光表現會比較弱勢一點,Tamron 50-400mm 總共更是用了 24 枚鏡片。

雖然說這顆鏡頭就我的感覺,抗耀光是有比 Tamron 之前的鏡頭要好,不過在直打太陽的時候,還是會有比較明顯的對比跟飽和度降低。這個表現跟我們之前評測過的 Tamron 35-150mm F2-2.8 是有一點類似的。

這樣的特性在順光拍攝的時候基本沒有什麼問題,不過在逆光的時候會有比較明顯的這種⋯⋯該怎麼說呢?空氣感?用在拍攝人像上,是還滿有特色的。那這個特性,其實我不至於會說它是個絕對的優點或是缺點,但器材都有它的特性,它的脾氣,掌握這些特性,其實你可以用它來創作一些比較不一樣的照片。

人像

在拍攝人像上,雖然說它的光圈比較小一些,但如果拉到 400mm 拍攝,其實也無不可,對焦性能,你可以看一下應該不太會是你需要擔心的地方。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前面我們提到它的口徑比較小,因此這顆鏡頭在拍攝人像這種帶有明顯散景的情境下,背景會有比較明顯的旋轉散景,也就是口徑蝕的狀況。

動態拍攝

接下來我們講到動態拍攝,我會覺得這應該是這顆鏡頭最主要的戰場,這次我們分別用它拍了鳥、拍飛機、衝浪、滑水、棒球,這些題材我們接下來一個一個提到。

拍鳥

以拍鳥來說,其實 400mm 並不算非常夠,我會覺得要到 600mm 或甚至 800mm 比較適合,我會覺得 400mm 它拍是可以拍,但不會是主力。這次我沒有很特別拿它去追很多鳥,主要拍一些市區常見的普鳥,不過意外的是,它的畫質還不錯。

裁切之後給大家看一下局部,我用的機身是 Soony A7R3,這是 Jpeg 直出沒有經過後製的範例,這幾張感光度都拉到了 ISO 1600,但即便如此,要做到數毛都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對焦性能可能還是要看你的機身而定,對付目標比較明顯的猛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如果是綠繡眼這種小型鳥類,如果你的機身沒有 AI 辨識,對焦點又沒有設定夠小的話,是有可能對到背景或是旁邊,不過我覺得這是我手上的 A7R3 太老的緣故,如果你用四代以後的機身,會有更好的表現。

鐵鳥

拍鳥講完接著來講拍鐵鳥,以民航機來講 400mm 應該算是很有餘裕了,這麼大的目標、移動速度也不快,這顆鏡頭拿來拍飛機其實是還滿簡單的。

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話,會發現這顆鏡頭的邊角失光比較明顯一些,這在拍飛機的時候比較容易察覺,這也是我們之前提到小口徑所帶來的一些特性,不過以超望遠的題材來說,邊角失光的影響,算是相對來說,比較能夠接受的狀況。

運動

運動拍攝可以說是這顆鏡頭的主場,不錯的對焦性能,加上廣闊的變焦範圍,在講求輕便的拍攝需求下,Tamron 50-400mm 的拍攝體驗其實還是挺不錯的。

 

50mm 到 400mm 是什麼概念呢?以棒球舉例,從內野三壘方向的看台,大致上可以完整拍到投手丘跟本壘板的打者。不過最大光圈 f/6.3,畢竟不比 400mm F2.8 這種定焦砲,在晚上的表現還是會比較受限一點,但如果光線足夠的話,用在拍攝內野區域,或甚至是啦啦隊,都是一顆滿方便的望遠砲。

在衝浪跟滑水方面的表現,算是比原本預想得要好,它的顏色表現會比較吃光一點,在光線不錯的環境下,色彩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這邊我放一些範例照,給你們參考看看。

長焦壓縮感

除了鳥類跟運動拍攝之外,我個人比較喜歡用長焦來拍攝的題材還有一個,那就是凸顯壓縮感的市區風景。這些照片,其實比較無關乎鏡頭性能,大致上焦段有到都可以拍。

我會覺得比較特殊可以講的是這一組照片,這是直線距離大概三、四百公尺以上的追焦,因為是用到 200-300mm 以上的焦距,快門速度又拉的很慢,我是設定到 1/13 秒,這就會比較考驗鏡頭的防手震,你可以用這顆鏡頭的 VC Mode 調整,來應對不同的拍攝題材。

生活拍攝

最後我想要補充的一點是關於生活拍攝,雖然說平常我們不太會帶著這種望遠砲去拍餐廳、拍食物,Tamron 50-400mm 最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它是一顆相對輕便,而且焦段涵蓋範圍比較廣的鏡頭。0.5 倍的放大倍率,在你偶然要特寫或甚至是拍生態的時候,也有很好的應用彈性。

總結

以上就是這次我們利用這顆鏡頭拍攝的評測照片了,這次評測比較不同的是,我希望主要用實拍照片來介紹這顆鏡頭的應用情境,而比較不是用硬性的畫質和各項光學素質測試來測這顆鏡頭。那為了呈現比較真實的實拍表現,以上的所有照片都是機身 Jpeg 直出,只有一部分照片有做裁切而已。不知道你看完之後,會想拿這顆鏡頭來拍攝什麼題材呢?

我們總結 Tamron 50-400mm 的優缺點,優點我認為有:很廣的變焦範圍、不錯的操作性(包含自訂切換鈕還有 Tamron Lens Utility),各個焦段平均的畫質、很不錯的放大倍率、還有不錯好攜帶的大小。那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比較嚴重的邊角失光、逆光時會有比較明顯的對比降低,還有如果你要上腳架的話,是需要另購腳架環的。

定位

最後我想要來聊一下這顆鏡頭的定位,從它推出之後,後續我在網路上有看到一些討論,有些人會覺得說這顆鏡頭要近不近、要遠不遠,用途有一些尷尬。其實會這樣想,是因為沒有看到這顆鏡頭的本質。如果你有在拍攝運動、動態攝影,有比較綜合性的望遠鏡頭需求的話,那這顆鏡頭可以是你的另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個人是這樣推測,Tamron 可能是聽到有一派使用者說:「誒,要是 100-400mm 廣角端再短一點就更好了」另一派使用者是說「誒,要是 70-300mm 望遠端再長一點就更好了」。那 Tamron 的工程師老哥,就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端出了50-400mm 這樣的焦距。

換言之,它講求的是「平衡性」,包含全焦段的畫質平衡、50-400mm 的應用平衡,乃至於體積重量的平衡,這些,都是 Tamron 50-400mm 的特色所在。

以上就是我們這次的評測啦,這裡是 Furch lab 攝影實驗室,我們下次見。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