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一天中有兩個時段的天空最美,一是日出、一是夕陽,當陽光慢慢升起或是緩緩落下時,天空折射的色彩變化每分每刻拍起來都很不一樣,是個很好消耗快門的拍照時段。
不過因為我天生晚鳥,要早起拍照好困難,所以我和 L 通常都只會拍夕陽,拍夕陽這件事說簡單是滿簡單的,只要當天天空夠精彩,快門怎麼按都好看,拍夕陽這件事說難也是滿難的,黃澄澄的夕陽到底要怎麼拍才不會每次都拍得一樣呢?選了幾張不同時段的夕陽照片來跟大家分享。
日落倒數 40 分鐘
▲信義區天橋,Nikon D850 + 14-24mm f/2.8
▲日本橫濱,Olympus PEN-F + LUMIX G VARIO 7-14mm F4.0(ISO 800、F4.0、7mm、0.5s)
▲大阪道頓崛,Panasonic DMC-GX85。
台北夏天日落大概是在下午六點半左右,冬天日落大概是在下午五點半左右,確切的日落時間每天都不一樣,用查天氣的 app 就可以查到當天的日落時間。要拍夕陽的話我通常會在日落前 30 分鐘開始準備,通常日落前 30 分鐘開始拍可以拍到天空由藍、到黃、到橘、到紅、到剛日落天空變成紫色多種變化,比起無雲的天空我更喜歡稍微有點雲的天空,因為雲會被夕陽映成紅色,火燒雲拍起來通常都很壯觀。
比方說第一張圖那張照片,就是日落前 40 分鐘左右站在信義區新光三越連接威秀廣場的那個天橋拍的,在鬧區裡拍夕陽通常可以這樣構圖,讓地上的人影和車影被夕陽拉長、天空上半部還是藍的,下半部開始轉黃,用會產生耀光(左下角的那個光影)的鏡頭拍照就可以營造出電影《我的名字》的光影質感,把普通的風景拍得很有趣。怎樣的鏡頭會產生耀光呢?每個鏡頭的耀光類型不太一樣,如果是上面那張照片一樣的圓圈形耀光,通常前玉(鏡頭最前端的那片鏡片)是凸的比較容易產生。
如果再晚一點點,大概日落前 20 到 30 分鐘,天空的漸層就會變得更明顯,通常在寬闊的地方拍夕陽時會把天空的部分留多一點,因為天空的漸層變化就是夕陽最強大的配角(或是也可以當作主角了),再把曝光值(EV 值)調低一點(手機的話就是把畫面亮度拉暗一點),把地上的房子變成黑色的剪影,這樣拍起來通常都還滿好看的。
日落倒數 20 分鐘
▲迪化運動公園,Sony A7R3 + FE 24-105mm F4 G OSS(ISO 100、F8.0、24mm、1/1000s)(延伸閱讀:睽違 11 年的再會,Sony 24-105mm F4 G OSS 開箱/實拍)。
但如果天空雲太多的時候,也不一定會把天空像上圖一樣留這麼多啦,畢竟多雲太陽照不過去就沒什麼顏色變化,留太多會變得灰摸摸不太討喜,這時候可以把地上的房子留多一點,然後讓夕陽漸層的天空放在視覺中央,搭配一點已經點燈的大樓就可以讓多雲的夕陽照片美一點。
▲我家樓頂,Nikon D850 + 85mm f/1.4
▲伏見稻荷大社,Panasonic DMC-GX85。
如果覺得地上的房子拍起來不好看的話,拍飛機也不錯,不過這通常是長焦鏡頭限定,而且也要看所在的位置有沒有飛機飛過,但有這樣的構圖時可以多按幾張快門,滿有種孤寂的意境的。
▲迪化運動公園,Sony A7R3 + FE 70-200mm F4 G OSS
雖然說夕陽是黃色的,但有時候也不一定只能拍黃色的夕陽,有時候在拍照時會刻意把色溫調到 3000K 以下,或是說在相機的十字色盤上多加點藍色或紅色,這樣照片拍出來就會有紅到紫的漸層,有種迷幻感。
最後,拍夕陽也不一定只能橫的構圖拍單純天空 + 地景,有時候把相機轉成直的拍也會有意外收穫~
日落倒數 10 分鐘
▲迪化運動公園,Sony A7R3 + FE 70-200mm F4 G OSS
日落時分
▲大稻埕河濱公園,Sony A7R2 + FE 85mm F1.8。
▲迪化運動公園,Sony A7R3 + FE 70-200mm F4 G OSS
以上,小小黃昏和夕陽的攝影心得分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