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開箱的是 Sony 全片幅 E 接環中歷史較久的鏡頭,換言之,它並不是什麼新鮮貨,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既然發願要開盡所有 Sony 鏡頭,那麼不可免的肯定要談到這顆 FE 始祖: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隨著 Sony A7 三個世代機身的大幅成長,站在 2018 年末重新審視這顆 2013 年推出的鏡頭,不敢說是翻案,但求能重新給這顆鏡頭一個較公允的評價。也因此這篇文章雖然也有為數不少的實拍照片,不過最主要的重點還是會放在這顆鏡頭的歷史意義,以及在 Sony A7 系統中的特殊定位。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開箱照
不可免俗的,我們還是要從外觀與設計開始說起,以工業設計的角度來說,這顆鏡頭的確算是滿漂亮的,但以實用角度來說,這樣的設計其實帶給許多使用者莫大的困擾。
早期 Sony E 接環高階鏡的金屬設計,握起來冷冰冰的質感相當好,但問題是非常容易掉漆,無論是對焦環、鏡頭轉角處都很容易因為摩擦或是正常使用而落漆,這也造成目前二手市場上的這顆鏡頭品項都不太好。
因為不難取得,加上又是常用焦段,這顆鏡頭雖然輾轉入手、脫手了好幾次,但我始終沒有留下這顆鏡頭的開箱照片。這篇文中的鏡頭開箱照是為了寫文特地租來拍的。
很幸運的是,我租到的是一顆算是全新、完全無傷的鏡頭,這真的非常難得,因為現在二手市場上已經很難看到這樣完整無傷的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了。
遮光罩是全新的,採用金屬與工程塑料二合一的材質,有些使用者曾發生碰撞後脫落的狀況,這也算是這顆鏡頭的主要災情之一。
為因應這樣簡潔的外觀,這顆鏡頭缺少了許多該有的操作設計,例如 AF/MF 切換鈕、對焦固定鈕、防手震開關鈕等等。
Sony FE 24-70mm F4 ZA 最初設計的理念就是輕便,無論是在當時或是現代,67mm 口徑都算是比較小的尺寸。當然小口徑也是兩面刃,也讓這顆鏡頭的表現始終難趨於前段班水準。
如果想看更多開箱與測試,可以追蹤我的粉絲團獲得最新消息喔!
關於這顆鏡頭的負評
Sony FE 24-70mm F4 ZA 在 2013 年發表時的規格似乎堆得很高,例如掛以高階的「ZA」之名,「T* 鍍膜」、「防手震」等等,似乎很讓人期待這顆鏡頭,但可惜的是它最初的表現並不完全能夠配上這樣的評價與價格。有些使用者甚至認為,這顆鏡頭算是有些黑了 ZA 的名聲。
我個人倒是看得沒有這麼重,會讓它擁有如此負評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因為它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缺:「Sony 系統入門的標準變焦鏡」。
當然從現在來看,可搭配 Sony A7 的標準變焦鏡已有不少,除了本文的 Sony FE 24-70mm F4 ZA 之外,還有中階鏡 FE 24-105mm F4 G、頂級鏡 FE 24-70mm F2.8 GM、旅遊鏡 24-240mm F3.5-6.3,甚至還有平價經濟的副廠好鏡頭 Tamron 28-75mm F2.8 A036。
但身為從 A7 初代一路走來的使用者,仍然很清楚地記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Sony A7 系列就只有那麼一顆在中價位以內、十分寶貴的標準變焦鏡頭,但是它的品質卻沒有完全回應這些廣大的消費者們的期待。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實拍照片
這顆鏡頭算是我持有時間最久、同時也是入手/脫手次數最多的鏡頭,我事後整理起來才發現它涵蓋了比較多的拍攝題材,在許多重要的場合都不乏有這顆鏡頭所拍攝的照片。
(當然,延續 Furch Lab 開箱文的傳統,這篇文章九成的實拍照片都是機身直出 Jpeg 未修。)
工作(使用初代 Sony A7)
▲24mm f/4 1/50s ISO 1600,Sony A7 機身直出
我最一開始踏入初代 A7 使用者的行列,所搭配的鏡頭就是 Sony FE 24-70mm F4 ZA 以及 FE 70-200mm F4 G 這兩顆。
必須很坦白的說,它一開始給我的體驗並不好,尤其是搭配初代 A7 時,無論是對焦性能、對焦可靠度、望遠端的畫質…都會讓人回去思考當初從 a6000 系列直上全片幅到底是不是個好的選擇。
▲24mm f/14 1/6s ISO 250,Sony A7 機身直出(這張有做一些商攝必要的修圖)
▲41mm f/4 1/100s ISO 1600,Sony A7 機身直出
(這位是 P 家執行長本人)
例如,初代 A7 搭配最大光圈 F4 的 Sony FE 24-70mm F4 ZA 在昏暗室內相當猶豫且容易拉風箱,且對焦速度會被拖慢,這樣的狀況在 70mm 望遠端尤其明顯。此外,初代 A7 在室內的色調表現也相對重濁,所拍出的照片也往往不太討喜。
▲66mm f/4 1/100s ISO 800,Sony A7 機身直出(用 A7 一代拍 A7 II)
這張照片有一些 Sony 早期的問題,例如用室內光源而不借助閃燈來拍照的話,人像膚色常會顯得很重濁,而 Sony FE 24-70mm F4 ZA 又稍稍有點加重這樣的特性(幸好後來的機身在人像膚色上有很大的改進)。
▲24mm f/5.6 1/125s ISO 1600,Sony A7 機身直出
表現隨著機身升級而有所增益
在論及 Sony 全片幅 E 接環鏡頭的表現時,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很大一部分的使用者體驗是取決於不同世代的機身。舉例來說,這顆鏡頭裝在 A7 II 身上比 A7 稍好一些,裝在 A7R II 身上又比 A7 II 好一些,裝在 A9、A7R3、A7 III 身上則可進化到可用等級,也算是改進了不少對焦、人像膚色、室內發色的問題。
但有些缺陷卻是用最新的機身也沒辦法改善的,例如畫質問題。
Sony FE 24-70mm F4 ZA 在 24mm 廣角端的畫質表現還算是不差,主要的問題在邊角,如果在中焦端即使是縮到 f/8 還是會覺得邊緣不太夠銳利,而且在 70mm 望遠端的畫質有點悲劇,全開光圈 F4 時會讓人質疑:這原本真的是一顆高品質鏡頭嗎?望遠端即使是縮到 F5.6 還是略鬆,並且在近拍時畫質也會受到一點影響。
這種種問題,也是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難以擔當重任的主要原因。
餐桌/食物
由於持有時間很長的緣故,我用它拍過不少的食物,在這個用途下它並不難用,放大倍率 0.2x、最近對焦 40cm… 算是可用但不出色的程度。而為了加強它的應用範圍,我偶爾也會把它裝在 APS-C 的 a6000 系列身上拍攝。
不過有一點還不錯的是,它內建了 OSS 光學防手震功能,通常我用望遠端 70mm 拍近物時最低快門可以抓到 1/15s 左右。
▲70mm f/4 1/15s ISO 1250,Sony A7R2 機身直出
▲70mm f/4 1/15s ISO 16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70mm f/4.5 1/15s ISO 8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70mm f/4.5 1/15s ISO 8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70mm f/4 1/30s ISO 100,Sony a6500 機身直出
▲70mm f/4 1/30s ISO 1250,Sony a6500 機身直出
走在修正中的道路上
為什麼 Sony 前期設計的鏡頭和近期推出的鏡頭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我想這主要是因為 Sony 相機設計理念經常視使用者回饋修正的緣故。初代 A7 追求的是輕便經濟的全片幅,第二代 A7 II 打造的是更好的入門全片幅,直到 A7 III 才讓市場意識到,它是設計來超越 Canon、Nikon 的全幅無反。
說起來 Sony FE 24-70mm F4 ZA 在推出當時是有些實驗性質的產物,那時 Sony 並未完全摸準鏡頭設計的調性與趨勢,也因此我們在第一波推出的鏡頭身上可以看到許多早期的設計,例如重視輕巧、口徑較小、大幅採用金屬鏡身、外觀簡潔等。
但這樣的設計趨勢,在機身演進到第三代時已被發現不符合主流的市場需求,況且初始的定價太高,一開始引以為傲的輕巧性也在最近被 Nikon Z 24-70mm F4 S 的收納設計給超越了(雖然 Sony 口徑還是較小)。
這也是 Sony FE 24-70mm F4 ZA 的尷尬之處,與其他家相比,它沒有最優秀的畫質、沒有良好的操作性、可靠度也不是令人非常放心,雖然輕量,但重量也只比 Nikon Z 24-70mm F4 S 輕了 74g… 好在最後還剩下一個優勢是二手價便宜、好取得。不然真的會讓人覺得這顆鏡頭的價值何在。
但,它真的有這麼差嗎?
旅遊/風景
如果你是旅遊、戶外使用,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完全不失為一顆出色的標準鏡。是的,我用了「出色」來形容它,在發色、抗耀光、星芒、晴天下的表現,這顆鏡頭還是可以獨當一面的,雖然光圈全開仍不足以稱之為理想,且邊角畫質也頗鬆散,但整體表現還算是在中上程度。
▲39mm f/8 1/25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51mm f/5.6 1/25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32mm f/22 1/40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28mm f/14 1/8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41mm f/8 1/16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49mm f/8 1/16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24mm f/7.1 1/32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如果是以這樣的使用情境來說,這顆鏡頭的素質並沒有這麼不堪,它仍然有身為 ZA 鏡頭的價值。
我想,更多的照片不難證明這點。
▲65mm f/8 1/400s ISO 2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70mm f/8 1/32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36mm f/4 1/125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46mm f/5.6 1/20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39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24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29mm f/5.6 1/6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24mm f/5.6 1/1000s ISO 2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24mm f/8 1/200s ISO 2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45mm f/5.6 1/10s ISO 100,Sony A7R2 機身直出
最後來談談價格
Sony FE 24-70mm F4 ZA 在 2013 年搭配 Sony A7 時的上市售價是 34,980 元,雖仍遠不及大三元等級,但已超過了一般使用者對小三元鏡頭的期待價格。Sony 鏡頭昂貴之說,或許也是由此不脛而走。
坦白說以初始價格對上這樣的光學表現,確實與物超所值完全沾不上邊,望遠端鬆散、光圈全開不算可靠、邊角畫質不佳… 這些問題使得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同時也是 Sony 全幅 E 接環裡面跌價最兇猛的鏡頭(當然市場流通量大也是主因),我第一次買二手時價格是台幣 3 萬多,第二次買二手時是 2 萬 4,第三次就已經低於 2 萬了,現在更不難見到 1 萬 5 左右的二手價,而這樣的跌價趨勢也是讓我持續脫手/入手這顆鏡頭的主要原因。
若是沒有試過的人,這顆鏡頭會值得入手嗎?
以現在的二手行情來看,一顆 Sony FE 24-70mm F4 ZA 也大概只要台幣 1 萬 6 左右的價格,以一顆「恆定光圈F4」、「擁有防手震」的標準鏡頭來說,這價格說實在也沒什麼好嫌的了,如果沒有需要快速對焦、需要頻繁變換拍攝場景的用途,而是只要在日常生活、旅行途中紀錄上一些影像,那麼 A7 系列機身搭配這顆鏡頭確實是「入門門檻相對低的選擇」,相信透過上面的這些實拍照片,也可以證實它在很多場合確實還是有著不錯的實用性。
或許它沒這麼糟,但生錯了年代,也標錯了價格
這顆鏡頭的「原罪」是在於它應該(也必須)是要成為一顆肩負 Sony FE 系統重任的主力鏡頭之一,但一開始搭配初代 A7 的表現卻又讓人覺得爛泥扶不上牆,並且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Sony 就只有這麼一顆標準變焦可以選。即使是現在,要在原廠標準鏡中,以台幣四萬元內的預算來選購標準變焦鏡,也的確只有這麼一顆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這樣的入門障礙在推廣新進用戶時肯定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如果 Sony 能多改進一些望遠端的畫質,並讓鏡頭光學防震整合機身五軸防震來讓防震係數更高(類似 Olympus、Panasonic 的做法),再將售價打個七折,那麼它所獲得的評價可能會截然不同。但歷史沒有如果,在機身鏡頭設計理念不斷修正的當下,概念仍停留在數年前的 Sony FE 24-70mm F4 ZA OSS 也註定成為了一顆失寵的鏡頭。
我一直覺得 Sony 鏡頭的表現,會隨著機身升級而有相當大的變化幅度,在一代機身上對焦非常不堪的鏡頭,換作是第三世代的機身卻又彷彿活過來了一般明快俐落,這顆鏡頭也是如此。但問題是,即便最新的機身可以帶給 Sony FE 24-70mm F4 ZA 更好的表現,但在 A7 III 推出之後,卻又很少人還在用這顆鏡頭了。其實距離這顆鏡頭上市也不過才 5 年光景,以我們過去看 DSLR 鏡頭的標準來說還算得上是年輕,但放在瞬息萬變、進步神速的 Sony FE 系統中,很快就有其他新銳鏡頭出現並取而代之。
說到底,其實還是很希望 Sony 適度的更新這顆角色非常重要的小三元鏡,並且加入一些獨具 Sony 風格的特色,例如 Canon EF 24-70mm F4 L IS 有附帶很好用的小微距功能,Nikon Z 24-70mm F4 S 則採用很輕便的收納設計。身為全幅無反領域的領先者,Sony 若仍遲遲端不出一顆足以肩扛入門首選的 F4 標準鏡小三元,這實在是令人覺得很可惜的一件事。
優點:輕巧的體積、便宜的二手價格、具備防手震、發色抗耀與星芒表現中上
缺點:望遠端70mm畫質鬆散、邊角畫質略鬆、搭配早期機身對焦不佳、新品價格過高、期待與表現落差較大
看更多網友討論:
如果想看更多開箱與測試,可以追蹤我的粉絲團獲得最新消息喔!
關於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 24 顆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相比ZA鏡頭們,這顆只是嬰兒
您好,多謝評測開箱
想請教,如果我用A73搭配這顆鏡頭,在錄影時會不會造成抽風、呼吸效應或對焦緩慢地其況呢?
我印象中不會喔,但因為我手邊沒有這顆鏡頭,詳細可能還是要請你親自試試看
你好我正在用a7iii 已有1635za + 85f1.8 在想到底要入2470za還是2875
因為現在2470za 2手市場我看到已經12000 有點心動 如果只考慮發色 散景 重量 您會建議那個?謝謝
(先跟您抱歉,我只会打简体中文,不会打繁体中文)您好,一直看您的评测,但这次是我第一次回复。我现在用的是A7III,配了Sony FE 24-105 F4和Sony FE 55 F1.8 ZA。说起来我最近正好在考虑把24-105 F4卖掉换成24-70 F4 ZA,可能听起来会有点奇怪,毕竟无论是画质还是焦距都是前者更占优势。我的问题是我发现24-105 F4如果在脖子上挂一天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吃力,特别是出去玩需要爬山的时候,而且在70-105端我基本只是光圈全开拍拍人像。 看了您的评测发现24-70 F4 ZA的画质并没有那么不堪,特别是跟A7III配合使用,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应该已经足够了。我在考虑是不是把24-105 F4卖掉,换成24-70 F4 ZA,然后再用差价买一个Sony FE 85 F1.8来拍人像。我没有太考虑Tamron 28-75 F2.8,原因是我拍风景比较多,24mm对我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买Tamron 28-75 F2.8的话我就需要再配一个Sony FE 24 F1.4 GM或者Batis 25 F2。不知道您对我这样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建议。
另外想说的就是非常喜欢您的评测, 每一篇都会看,希望您可以保持下去:)
謝謝您的回覆 🙂 簡體中文也看得懂的沒問題
你的配法我之前也曾考慮過,24-70 F4 ZA 如果用在戶外旅遊確實還不錯,只要不把邊角放大100%來看的話其實都還好,不過我的話可能會改成三顆的配置,例如 16-35 F4 ZA+Tamron 28-75 F2.8+85mm F1.8,這樣畫質、超廣、大光圈都有了,但缺點就是爆預算加上背包空間有限的問題。
我會考慮Tamron是因為這是一顆銳利度不輸GM的鏡頭,價格與24-70 F4 ZA不會差太多,加上我常常會拍食物會需要更好的放大倍率… 不過如果考量到體積/重量,24-70 F4 ZA 還是一個很輕巧且經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