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鏡頭開箱實拍」這系列到目前為止,堪堪已寫了 20 顆鏡頭,從平價系列鏡頭開箱開始,近期我們逐漸把重心轉移到高階的「GM」鏡頭系列。而這一次,我們要來聊的就是 Sony 全片幅 E 接環史上第一顆超廣角大三元:Sony FE 16-35mm F2.8 GM(SEL1635GM),它同時也是 F2.8 三元陣容中最末補足的鏡頭。
過去我們曾多次介紹過「GM」系列鏡頭,不過比較值得玩味的是,在先前的 Sony 官方推出的降價優惠中, Sony FE 16-35mm F2.8 GM 是其中少數沒有調整價格的鏡頭之一,這也讓想到這顆鏡頭維持價格的原因,是因為畫質絕佳?賣太好?規格出眾?還是成本較高?
如果要我為以下的 80 餘張實拍照、多達一萬字的詳細開箱文做註解的話,我會覺得這是一顆「在各種用途上超乎一般超廣角鏡、泛用性絕佳的頂規鏡頭」。
Sony FE 16-35mm F2.8 GM 開箱
Sony FE 16-35mm F2.8 GM 在 2017 年 5 月發表、7 月在台上市,售價 69,980 元,與之同步登場的還有 FE 12-24mm F4 G 這顆超廣角鏡,不知不覺間,這兩顆鏡頭上市也快屆滿二年了。
整體來說,它的外觀、設計與 Sony FE 24-70mm F2.8 GM 相當雷同,鏡筒最前端為金屬材質、鏡身則為工程強化塑料、橡膠對焦環與變焦環、鏡頭側面具備 AM/MF 選擇鈕以及對焦固定鈕(圓形)。
所有的「GM」系列鏡頭則都擁有顯眼的紅色「G」銘牌。
雖然話是這樣說,但它與 Sony FE 24-70mm F2.8 GM 之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姑且不論焦段與用途,雖然同為 GM 鏡頭,但兩者的「量級」是不同的。
82mm 的大口徑,前端可以加裝濾鏡,採用卡口式蓮花形遮光罩。
這顆鏡頭的變焦設計與 Sony FE 16-35mm F4 ZA 相同,同樣都是鏡頭最短收納時是望遠端 35mm,鏡頭伸長時則是廣角端 16mm。雖然使用上已經相當習慣了,但如果鏡頭最短時是廣角端 16mm 的話,使用上可能會更直覺一些。
裝上遮光罩的 Sony FE 16-35mm F2.8 GM。
關於重量這件事
其實在過往我一直覺得 Sony「GM」鏡頭是比較大且重的系列,但實際上卻也不然。
初入手 Sony FE 16-35mm F2.8 GM 時,我一直覺得這顆鏡頭應該算是滿重的,但其實仔細想想,這可是一顆超廣角 F2.8 的大三元鏡頭啊,如果我們把標準放到「全片幅超廣角大三元」這個等級來看,這顆鏡頭的 680g 其實算不上是比較重的選擇,相反的,它還比其他家的鏡頭要輕上一點。
其實我們在後來的「GM」鏡頭還是會看到類似的設計趨勢,那就是 Sony 還是有在一些新鏡頭身上加入了輕量化的元素,例如之前推出的 Sony FE 24mm F1.4 GM 就是一顆既輕巧又畫質極佳的鏡頭。
如果有人這麼問:「這顆鏡頭對我來說會很重嗎?」,或許這樣的說法可以讓你參考。
我們先不拿其他家來比,如果只看 Sony 自家鏡頭的話,Sony FE 16-35mm F2.8 GM(680g)它遠比 FE 24-70mm F2.8 GM(886g)來得輕巧,而與 FE 24-105mm F4 G(660g)這顆旅遊鏡相去不遠。
因此,若你可以接受 FE 24-105mm F4 G 的重量,那麼這顆鏡頭應該也會是個可以考量的選擇,只是需注意的是它的口徑是 82mm,若加上遮光罩,放在攝影背包內可能會需要比較寬一點的空間。
或許不是最廣,但⋯⋯
「超廣角」鏡頭在近年不斷的突破極限,先有單反使用的 Canon 11-24mm F4 L、Sigma 12-24mm F4 Art 發表,接著無反系統大放異彩,先後有 Voigtländer 10mm F5.6 定焦鏡、Sony FE 12-24mm F4 G 變焦鏡、 Laowa 10-18mm F4.5-5.6 變焦鏡,以及 Nikon Z 14-30mm F4 S 推出,能廣 1mm 是 1mm,似乎每一家都在追尋超廣角鏡頭的極限所在。
包含副廠鏡頭在內,Sony 全片幅 E 接環迄今已有非常豐富的超廣角鏡頭可選擇了,不過與這些鏡頭相較,我一直覺得 16-35mm 還是超廣變焦的經典焦段,雖然沒有 12-24mm F4 這類鏡頭來的這麼廣,但相對來說,16mm 的廣度屬於我自己很能夠駕馭的範疇,廣角的透視不會太過強烈,同時也保有超廣角的遼闊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它 F2.8 的大光圈,以及 Sony 超廣變焦鏡中無人出其右的 GM 畫質。
Sony FE 16-35mm F2.8 GM 實拍照片
建築/空間
我在先前的開箱文「入門超廣的第一把交椅 Sony FE 16-35mm F4 ZA OSS 開箱/實拍/評測」中曾寫道 16mm 是很適合用來展示一個空間的焦段,它的透視感不會太強,用作拍攝室內空間與建築題材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如果以這張照片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它還不錯的邊角畫質以及抗耀光表現。
▲16mm f/10 1/3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其實這只是一張由 A7R3 機身拍攝的機身直出照片,沒有經過任何的亮暗部曲線調整,即便是從室內往外拍攝並直打太陽的狀況下,你還是可以看到照片下方暗部的細節依稀可辨,同時右上方正打太陽的部分反差與對比也非常清楚。若要在這樣高反差的環境下拍出這張照片,不只需要品質較佳的鏡頭,也必須要有動態範圍較高的機身才行。
▲16mm f/5.6 1/30s ISO 100,Sony A7R3(白平衡校正)
Sony FE 16-35mm F2.8 GM 的邊角畫質表現也相當不錯,一般廣角鏡頭在廣角端大多會有邊角畫質較差的問題,但它的邊角畫質即使是在 16mm、光圈 f/2.8 全開之下依然有很好的表現,若是望遠端 35mm 則畫面中心至邊角的表現也相當平均。整體來說,它在 16mm 的畫質就已經相當銳利。
雖然是針對無反系統所設計的鏡頭,但它就「變形抑制」來說仍算是頗為傳統的鏡頭,意即它並不太仰賴數位修正來修正變形,即使關閉數位修正、僅憑原始表現的狀況下,變形抑制的表現就已不差,對我這種數位修正 Always on 的人來說更是沒有任何困擾。
另外一點我覺得還不錯的是,這顆鏡頭的畫質對於縮光圈的容忍度似乎比較高,我們平時在拍攝時若光圈縮越小,畫質通常也會變更差,大約在 f/8 是個分水嶺, f/11~1/13 開始畫質下降,大約在 f/16 時畫質就會比較明顯的變差。不過 Sony FE 16-35mm F2.8 GM 大約縮光圈至 f/13~f/16 也還有近似於全開的銳利度, 從 f/16 開始才會比較明顯的下降,這點對需要縮光圈求景深或搖黑卡的風景攝影師來說應該相當實用。
▲16mm f/2.8 1/60s ISO 64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4 1/8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32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5.6 1/32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4 1/15s ISO 4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4 1/30s ISO 12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15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16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2.8 1/30s ISO 5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2.8 1/15s ISO 5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抗耀光表現
超廣角鏡頭其中一項重要指標就是「抗耀光」了。
在晴天/晨昏拍攝風景時無可避免地會需要與太陽之類的強烈光源對幹,這時候拍攝的照片能否維持反差與畫面的純淨程度,看的也在於鏡頭的抗耀光表現。
▲16mm f/8 1/5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雖然 Sony GM 系列鏡頭似乎沒有特意強調抗耀光表現,但我自己是覺得 Sony FE 16-35mm F2.8 GM 的抗耀光應可算是一流水準了。
如果以上面這張照片來看,正面對打烈日的狀況下照片的反差與飽和度都有維持,鏡頭的光斑不大,且非常乾淨。
不過我更喜歡這顆鏡頭在下面這張照片上的表現:
▲16mm f/11 1/125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同樣的,這張照片沒有經過任何後製調整,在較茂密樹林中仰拍太陽很容易拍出地景 under、天空 over 的照片,但這張照片給我的感覺是立體感十足,在逆光下仍有非常好的反差。
又如同這張照片,在太陽對角線處的光斑(仔細看,在右下方遊艇的下緣)可說是微乎其微。
▲16mm f/11 1/32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不過,這顆鏡頭仍然有個凸玉超廣角鏡所具備的共有特徵,那就是環形的光斑。
▲16mm f/20 1/15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這在畫面正中央有強烈光源的時候比較容易發生,但大多數的狀況下並不太影響拍攝,或者更多人會用這種環形光斑來當成構圖的一部分。
超廣角,能有好散景嗎?
或許這個問題在以前來說並不存在,通常我們會追求超廣角鏡頭有很好的畫質、銳利度、抗耀光、邊角畫質、變形程度低、失光輕微⋯⋯ 很少人在追求超廣角鏡頭的散景,因為超廣角大多是用來拍攝風景的,通常不太需要有好的散景表現。
但是我們都記得,Sony 在發表「G-Master」系列鏡頭時就曾經強調,柔順的散景是 GM 鏡頭的共有特徵。那麼,這項原則對超廣角鏡頭來說仍然適用嗎?
Sony FE 16-35mm F2.8 的望遠端是 35mm,擁有最大光圈 F2.8,確實是很適合用來測試散景表現:
▲35mm f/2.8 1/2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35mm f/2.8 1/8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上面這兩張照片幾乎是在這顆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所拍攝的,雖然 35mm 並不非常適合用來拍攝淺景深照片(畢竟 35mm 在傳統定義上仍屬於小廣角範疇),但只要想拍,這顆鏡頭還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做得還不差。
這樣的散景表現坦白說已經比我想像中好上非常多了,當然它絕難與 50mm F1.4、85mm F1.4 這類特別強調散景的鏡頭匹敵,但若與我之前測試過的鏡頭相較,我會覺得 Sony FE 16-35mm F2.8 GM 的散景表現已經優於許多 Distagon 結構的定焦鏡了。
▲35mm f/2.8 1/15s ISO 8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誠然,這些照片都是在 F2.8 光圈全開的狀態下拍攝,但其實即使是縮光圈,它依然有著還不錯的散景,原因在於這顆鏡頭用上了 11 枚光圈葉片(一般鏡頭是 9 枚),這幾乎可算是「GM」鏡頭的標準配備了。
▲35mm f/2.8 1/1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在面對一些比較雜亂的背景時,還是可以看到輕微的二線性。
但說真的,這本來就是一顆超廣大三元,能有這樣的散景與立體感已讓我相當驚艷,並且在最近對焦距離拍攝時,畫質也並沒有什麼減損,即使是 f/2.8 全開依然相當銳利。
▲35mm f/2.8 1/1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我們前面提到它在超廣角鏡本命上的表現,像是視角、抗耀光,以及散景方面的特徵。
不過就我看來,實際上 Sony FE 16-35mm F2.8 有很大一部分的價值在於 35mm F2.8 端的靈活性。接著我們就要談到它在 35mm F2.8 端的兩個重要應用:「人像」與「生活美食」方面。
人像
35mm 對於人像拍攝來說應該是非常好運用的焦段,過往我所開箱過的中長焦段的 GM 鏡頭中,大多具備散景柔和、逆光表現通透的特性,這對廣角的 Sony FE 16-35mm F2.8 GM 來說同樣適用。
▲35mm f/2.8 1/60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不縮光圈的狀況下逆光拍攝會降一些對比,但這樣的特徵很適合用作拍攝人像。
▲35mm f/2.8 1/60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35mm f/2.8 1/80s ISO 200,Sony A7R3(對比調整)
除了可帶出一定淺景深的 35mm F2.8 之外,16mm 也經常被拿來拍攝一些全身人像,或是拍攝較特殊的構圖。
▲16mm f/4 1/100s ISO 1250,Sony A7R3(飽和、對比調整)
或是利用廣角透視、周邊畫面的變形來讓 Model 比例更好,這也是常見的用法。
▲16mm f/2.8 1/80s ISO 800,Sony A7R3 (色溫校正)
▲16mm f/2.8 1/60s ISO 1250,Sony A7R3(對比調整)
生活美食
關於 35mm F2.8 的散景與畫質表現,體現在生活面就是拍攝餐桌食物的強項了,Sony FE 16-35mm F2.8 GM 具備 0.19x 的放大倍率,最近對焦距離則是 28cm,以超廣角鏡頭來說其實算是滿好用的,不需要裁圖就可以靠近食物近拍:
▲35mm f/2.8 1/30s ISO 5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同樣的,這顆鏡頭的發色也非常適合用來拍攝這類題材:
▲35mm f/2.8 1/30s ISO 4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34mm f/2.8 1/30s ISO 4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35mm 就是一個非常適合生活、隨拍的焦段。
雖然 Sony FE 16-35mm F2.8 GM 這顆鏡頭在 35mm 這個焦段,它的放大率並不一定是最優,散景也不一定是最柔,但若論及「泛用性」它絕對是首選。
▲35mm f/2.8 1/15s ISO 2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35mm f/2.8 1/15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舉例來說,如果我是想要紀錄旅行與生活的使用者,當我找到一間餐廳準備用餐時,這顆鏡頭可以同時替我拍攝店內環境(16mm 廣角),並且也可以用來拍攝食物本身(35mm F2.8 可帶特寫與淺景深),從超廣到小廣角的 16-35mm 焦段更可用來記錄一起用餐的家人朋友,F2.8 的大光圈在燈光昏暗的室內也很有運用的餘裕。
可能我看一顆鏡頭的視角比較特殊,但對我來說,這也是 Sony FE 16-35mm F2.8 GM 的重要價值之一。
▲35mm f/4 1/30s ISO 2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包括它的散景、立體感⋯⋯ 在一陣旅行回來整理圖的時候,這些照片有時會讓我以為這是一顆定焦鏡所拍攝的,但卻不然。
▲35mm f/2.8 1/30s ISO 5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在生活與旅途中,這種「能超廣、能特寫、能淺景深,同時具備不錯的發色與柔和散景」,應該僅只有 Sony FE 16-35mm F2.8 GM 能具備這些全部特質。
▲35mm f/2.8 1/60s ISO 125,Sony A7R3 機身直出
0.19x 的放大率雖然不算特別優秀,以生活拍攝來說尚稱足矣。
但若臨時需要特寫,使用 35mm 端加上 APS-C 裁切模式(等效接近 50mm)拍攝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35mm f/2.8 1/60s ISO 5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夜景
說了這些「不務正業」的部分,我們還是必須回到超廣角的本質,那就是風景的拍攝。
毫無疑問這仍然是一顆非常好用的鏡頭,雖說很多鏡頭都可以拿來拍攝風景與夜景,但如果我們去看畫質之外的表現,每顆鏡頭之間仍然有不小的差異。
▲16mm f/2.8 1/15s ISO 16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如果只用二個字來描述 Sony FE 16-35mm F2.8 GM 在拍攝夜景時給我的印象,那應該是「純淨」。
▲16mm f/5.6 8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8mm f/4 1.6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在這部分共 9 張城市夜景照片中,只有一張因為是雨天拍攝所以有修圖調整對比,其他都是 Sony A7R3 機身直出。
我在機身上有加一些對比與飽和,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顆鏡頭的原始表現相當乾淨,對於城市夜景複雜的光源處理得相當好。
▲16mm f/5.6 1/2s ISO 1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5.6 1/15s ISO 1000,Sony A7R3(雨天隔窗拍攝,有調整對比)
▲16mm f/5.6 1/2s ISO 12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過往我開箱過、印象最深刻的乾淨鏡頭是蔡司推出的 Loxia 21mm F2.8,它驚人的銳利度與純淨的表現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以這幾張夜景而論,我覺得 Sony FE 16-35mm F2.8 GM 有不亞於 Loxia 的純淨度。
▲16mm f/4 1s ISO 4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4 1/15s ISO 5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題外話,用 FE 16-35mm F2.8 GM 這樣的高階鏡頭搭配高解析的 Sony A7R3 來拍攝,當中每一張照片的解析力其實都已超出我的預想。
就以這張照片為例:
▲19mm f/8 5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原始照片看得出來照片中央那條幹道標線上寫什麼字嗎?100% 原圖檢視(720×480)是這樣:
⋯⋯ 最右列看得出來是「國道 16 號 櫻木町」等字樣。
不過這難度太低了沒有鑑別度啊!
再找一個難一點的目標,像是看看這遙遠的這種建築屋頂,藍色看板招牌上是寫什麼字:
放大 100% 看看(720×480):
看起來是「第一測量」,而且下面的日文假名也依稀可見。
其實若是在白天,要拍攝出這麼高解析度的照片並不難,不過這張照片是在晚上約八點的時段,沒有明顯照明(招牌無燈)、隔著觀景台厚厚窗戶的狀況下所拍攝的。而若是在極低光的環境下,使用 F2.8 拍攝也仍舊有相當不錯的畫質。
旅遊/風景
回到一般的用途,我認為 Sony FE 16-35mm F2.8 GM 在風景以及旅遊與風景方面的題材上仍然最為泛用,在旅行的過程中,我大多數喜歡用 16mm 的視角來納入較寬闊的風景。
▲16mm f/8 1/15s ISO 32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我十分喜歡這顆鏡頭在晴天下的表現,它的顏色並沒有比 ZA 鏡頭、Loxia 系列、Batis 系列來得更濃,但相較於其他的「GM」鏡頭,Sony FE 16-35mm F2.8 GM 的顏色表現則略顯鮮豔一些。
▲16mm f/8 1/16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5.6 1/25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白平衡校正)
這樣的發色在晴天非常好用,使用它拍出的藍天並不是所謂的暴力藍,而是一種比較中庸、舒適一些的藍。
▲35mm f/8 1/25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9 1/2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廣角鏡在「對比度」上的拿捏其實算是兩面刃,因為對比度較高的鏡頭會讓人感覺更加銳利,但相對的,高對比也會犧牲較多的亮暗部細節,這對超廣角鏡頭來說並不全然是好事。
現代鏡頭大多擁有比較銳利的畫質,Sony FE 16-35mm F2.8 GM 當然不例外外。
▲16mm f/8 1/25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不過我認為,包含這顆在內的「GM」鏡頭,算是在「對比」與「亮暗細節」之間獲得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衡,它並不像是 ZA 鏡頭那樣擁有較強的對比,但畫質依然銳利,並且亮暗部的細節與反差仍舊拿捏的非常好。
尤其是在亮暗變化較劇烈的場合(例如樹林中),仍可以拍攝出立體感十足的照片。
▲16mm f/4 1/2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Sony FE 16-35mm F2.8 GM 的藍,大概就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用 STD 標準色調拍攝出的藍是這樣:
▲25mm f/8 1/32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16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用 Landsscape 風景模式拍出來的是這樣:
▲16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若遇到很好的天氣,重現這種藍天也絕非難事。
▲16mm f/8 1/125s ISO 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吾人雖愛超廣角鏡,但對我來說,鏡頭卻也不是越廣越常用。
通常我比較傾向將 14mm 以下的鏡頭認定為是特殊用途的超廣角鏡,例如要在狹窄空間內拍攝更廣闊的景物、拍攝透視極強的照片、拍攝星空、大景、或是用強烈的透視變形來創造一些意想不到的構圖。
或許以前我們並沒有這麼多選擇,但現在隨著各家無反推出新鏡頭,超廣角鏡頭下探 14mm、12mm 或甚至是 10mm 都已是選項之一,那麼使用 Sony FE 16-35mm F2.8 GM 就變成是一種最中庸的選擇。
在我心目中,它屬於一顆可以兼顧風景拍攝與生活隨拍、泛用性極高的鏡頭,甚至拿 16mm 用作街拍也無不可。
▲16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況且,有時候我們並不是一定想要拍得非常廣,透過 16mm 的焦段,稍加習慣後就很容易拍出透視非常端正的照片。
▲16mm f/5.6 1/250s ISO 100,Sony A7R3(裁切)
▲17mm f/8 1/15s ISO 2500,Sony A7R3(後製黑白、對比)
▲35mm f/18 1/6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125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這顆鏡頭也經常在旅途中替我記錄下了許多影像,16-35mm 的使用彈性甚至可以讓人一整天都不太需要去換鏡頭。
▲16mm f/8 1/32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2.8 1/30s ISO 64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2.8 1/30s ISO 640,Sony A7R3 機身直出(16:9 裁切)
並且在必要時,亦可使用 APS-C 模式裁切 1.5 倍來取得廣角透視感較低、略具壓縮感的照片,像這張的等效焦段大約接近 50mm(52.5mm):
▲35mm f/8 1/25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無論是都市景觀或是自然風景,這顆鏡頭堪稱是旅遊題材的好朋友。
▲16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9 機身直出
▲16mm f/5.6 1/4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32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30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4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125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0mm f/5.6 1/4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25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64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4 1/60s ISO 5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32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10 1/4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5.6 1/32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0mm f/8 1/250s ISO 2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16mm f/8 1/5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當超廣角超越一般範疇
從各方面來看,這是一顆表現非常平均的鏡頭,在中央畫質、邊角畫質、抗耀光、發色、對比、散景⋯⋯ 等方面皆是一流的水準,尤其光圈全開的銳利度以及散景表現上更令人滿意,對我來說是一顆入手到現在為止完全不感到後悔或可惜的鏡頭。
若說有什麼使用上的狀況,是這顆鏡頭有一點令人覺得疑惑的地方,就是在廣角 16mm 端時對焦會有輕微猶豫,但換作在 35mm 望遠端對焦卻相當迅速,這種表現與既定印象相反(一般變焦鏡頭都是廣角對焦較快、望遠對焦較慢一點),不確定原因是什麼,或許在之後的韌體有可能會獲得改善。
相較於 Sony 在同焦段的另一顆小三元鏡頭 FE 16-35mm F4 ZA,更高價的 FE 16-35mm F2.8 GM 無疑是一顆在各方面都更完備的鏡頭,它在 16mm 至 35mm 全焦段畫質都相當好,基本上完全改善了前者(ZA)的一些問題,例如望遠端光圈全開的畫質、廣角端的色散、不對稱的星芒,以及全焦段的散景表現,這些 GM 都已經做到趨近於最好了。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我用超廣角都只有縮光圈拍風景,那還會需要這顆鏡頭嗎?我的想法是,超廣角鏡重視的並非只有「縮光圈後的畫質」而已,更多時候我們會想追求其他的東西,例如可量化的邊角畫質、抗耀光、星芒,以及很難量化的通透度、發色、對比度、可靠性等等。
確實就「超廣角」領域來說,全片幅 E 接環到現在已經有相當多的鏡頭可以選擇,例如原廠的三顆變焦鏡 FE 16-35mm F4 ZA、FE 12-24mm F4 G、FE 16-35mm F2.8 GM,以及 FE 28mm F2 加上廣角轉接鏡(焦距 21mm)都包含在內,其他還有蔡司推出的 Batis、Loxia 系列、副廠 Samyang、Laowa 等,這些鏡頭也堪稱一時之選。
回到最前面的問題,在前一波 Sony 的降價潮中,這顆是少數沒有調整價格的鏡頭之一。為什麼呢?我想即使是花費相同預算,你也絕難在這價格帶找到優於 Sony FE 16-35mm F2.8 的超廣變焦鏡。從各種角度來說,Sony FE 16-35mm F2.8 GM 就是一顆目前在全片幅 E 接環上能買到、品質最優秀的超廣角變焦鏡,即使轉接他牌鏡皇來拍攝,表現也仍難與這顆鏡頭匹敵,它除了身兼風景、旅遊、生活、人像各項題材之外,亦可顧及職業用途,於我而言,這就是一顆全方位的超廣角大三元。
雖然說玩相機不必事事都攻頂,讓預算做最有效的分配是比較聰明的辦法,但我還是建議有機會不妨也嘗試看看這顆鏡頭吧。
Sony FE 16-35mm F2.8 GM(SEL1635GM)優缺點:
- 優點:畫質銳利、邊角畫質幾乎沒有減損、抗耀光優秀、散景表現良好、發色舒適宜人、放大率中上⋯⋯ 堪稱現階段泛用性最完美的超廣角鏡頭。
- 缺點:價格較高(但物有所值)、若有防手震可以更好。
關於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大大你好,我覺得你的照片超級美。想請問你用這顆在拍景的時候有搭CPL嗎,還是一般保護鏡就可以有這麼漂亮的天空色呢?(不知道會不會有邊角問題?) 另外想請問有沒有推薦的保護鏡or偏光鏡?感謝
想請教如果是LOXIA 21mm這隻跟 16-35GM比較,那隻的成像跟發色比較好呢?
這顆真的是sony無反鏡頭裡最好用的一顆,出國如果只帶一機一鏡就一定是這顆了
不過我有發現16mm端的藍天比35端的更藍,不知道你在使用上有沒有這樣的發現?
我真心覺得要退訂閱
因為齁…這種文看越多口袋會越淺
太可怕了…什麼媽佛文都不比不過鏡頭文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