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篇開始,「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評測」正式將觸角延伸到副廠鏡頭的領域,而本次開箱的就是系出蔡司名門、 Loxia 系列當中的經典超廣角 Loxia 21mm F2.8。本文的篇幅相當長,包含 21 張產品圖以及 48 張機身直出實拍圖,建議可以先將這篇文章存下來,有機會再詳讀。
「在鏡頭的選擇上 Sony FE 是個極具變化性的系統…….甚至可以這麼說,Sony A7 的許多魅力就是源自於這些高品質的他牌鏡頭。」
在正文之前,我們先聊聊 ZEISS 蔡司
蔡司的現代鏡目前一共有六大系列,包含給 DSLR 使用的 Otus、Milvus、Classic 系列,給無反光鏡機身使用的 Touit、Batis 以及 Loxia 系列,其中後三者可適用於 Sony E 接環,Batis 與 Loxia 更是 Sony 全片幅 E 接環(FE)專屬的鏡頭。
光是蔡司正廠(非索尼蔡司)所推出原生 Sony E 接環的鏡頭就達 12 顆之多(含 APS-C 以及 FF),或者可以這麼說,目前的 Mirrorless 系統當中也僅有 Sony 擁有這樣的待遇。說是蔡司獨厚 Sony 可能有些誇大,但不可諱言的是,蔡司的確在 Sony A7 系統上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註:見文末),所推出這十幾顆定焦鏡也絕非泛泛之輩,全都是能獨當一面的高水準鏡頭。
「因此,與其說是蔡司獨厚 Sony,不若說是兩者成就了彼此,唯有在如此高解析力的機身上,才能襯托出這些現代蔡司鏡頭的燦爛輝光。」
Zeiss Loxia 21mm F2.8 在 2015 年 10 月推出,售價 52,880 元(公司貨),鏡片組為 9 群 11 枚鏡片,採用著名的 Distagon 逆焦式結構與手動對焦設計,重量 394g。它不僅擔綱 Loxia 系列中的超廣角鏡頭角色,同時也是 Loxia 全系列中最為昂貴的一款鏡頭。
在蔡司原廠的定位中,Batis 是自動對焦鏡頭,Loxia 系列則是清一色手動對焦設計,雖說是超廣角,但實際上也僅有 21mm 而已,以數位時代來說確實很難滿足超廣愛好者 — 尤其是風景控們,更別說現在全幅超廣角的領域更已延伸到等效 10mm,相較之下 21mm 這個焦段給人一種很古典的感受 — 令人回憶起那遙遠的底片時代。
「然而即便有著不夠廣、需要手動對焦、售價昂貴這三大缺點,但依然難掩這顆鏡頭的出色表現。」
Loxia 21mm F2.8 開箱
說起蔡司原廠鏡頭(非索尼蔡司),絕對值得一提的就是它那精美的盒裝設計,應該是同價位鏡頭中最精緻的包裝了吧。說真的如果要收一顆二手蔡司鏡頭,少了原廠盒裝絕對是扣分很多啊….至少我是這麼覺得。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是因為價格昂貴而有如此質感的包裝,不過其實就連平價取向的 Touit 系列(適用 Sony E-Mount 以及 Fujifilm X-Mount)也是採用完全一樣的包裝設計,這可說是蔡司正廠鏡頭的特色之一。
在盒裝上印著一行德文,下列的一行小字正是其英文翻譯:「This is the moment we work for.」(我們努力就是為了這一刻)
打開盒蓋,鏡頭與遮光罩一目瞭然的地被安置在盒內:
那麼,接下來看看鏡頭本體吧。
雖然屬於超廣角的焦段,但前玉相當小一枚,口徑僅也只有 52mm 而已。實際上 Loxia 全系列、不論哪一顆都有著相同的兩大特點,第一是手動對焦設計,第二是口徑全都統一為 52mm,這實在是很奇特的堅持。
不過,小口徑也帶來濾鏡成本低、方便攜帶的優點,以 24mm 以下的超廣角鏡頭來說,Loxia 21mm F2.8 可能是最輕便的選擇。
採用了著名的 Distagon 逆焦式(逆望遠)結構,雖說一般用在超廣角焦段,但其實從超廣 15mm 到標準的 55mm 都有採用 Distagon 的例子(比較常見是 18~35mm 鏡頭使用),特點是中央畫質可以做到相當銳利。
蔡司在 Distagon 結構上推出了很多傑出的鏡頭,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還會繼續提到。
整顆鏡頭通體為金屬材質,重量為 394g,雖然不算很重,但由於鏡頭本體相當緊緻,拿起來還是給人一種沈甸甸的紮實感。
雖然同樣是金屬材質,但 Loxia 本身的質感還是與一般的金屬鏡頭不大相同,真要說的話 Loxia 的材質比較有種鑄造感….
Loxia 系列的對焦環比較特殊,不僅僅只有下圖中細鋸齒的部分是對焦環,而是從「景深表呎到鏡頭最前端」這整段都是一體的對焦環,這好處是即使你轉前面沒有鋸齒的部分也可以對焦,但壞處我們之後會提到。
雖然是手動鏡頭,但 Loxia 全系列都具備電子接點,可紀錄 EXIF 資訊並用以輔助手動對焦(轉對焦環時機身螢幕視野會自動放大)。
Loxia 全系列都在與機身接環接觸的部分加上了一圈藍色橡膠圈,主要目的是防水防塵,但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這膠圈的位置其實有些太往外凸出了,這導致 Loxia 鏡頭裝上機身之後這條膠圈會「溢出來」,雖然防護做得很好,但可能也比較容易耗損,這點我認為還是 Batis 的內藏式膠圈做得較好。
在接環內側有一顆像是可用一字起子轉動的機構,同時在盒裝內部也有一枚小小類似一字起的工具,這是為了讓使用者能夠切換光圈環「Click」功能之用(DeClick),用內建的工具調整後即可讓光圈變為無段式平滑操作,使之變為適合錄影、不會收進光圈 Click 聲音的鏡頭。
Loxia 的外觀在裝上遮光罩後依舊相當一致,甚至可以說蔡司認為裝上遮光罩之後整顆鏡頭才是完全體,包含「Loxia 2.8/21」字樣以及 Zeiss 藍標都是標示在遮光罩上,而拿掉遮光罩後這顆鏡頭反而會變得非常低調。其實類似的設計也體現在 Batis 系列上,整顆鏡頭的曲線要再裝上遮光罩後才趨於完整,相較之下 Loxia 的設計其實平整、簡潔多了。
其實一開始我不太瞭解為什麼 Loxia 系列的 Zeiss 藍標都要設計在遮光罩上,因為不論是 Touit、Batis、Outs 系列都是把蔡司藍標設計在鏡頭上,唯有 Loxia、Milvus 這兩個系列是設計在遮光罩上,不過有可能蔡司認為 Loxia 手動對焦環的空間太小,因此把廠標設計在遮光罩上吧。
當然,遮光罩也是金屬材質,且內植防反射的絨毛,以這價位的鏡頭來說是適切的設計。
雖說蔡司認為,鏡頭要正裝上遮光罩才可視為是一體的,但 Loxia 系列即使遮光罩反裝也有很高的一致性。第一是遮光罩服貼鏡頭本體且沒有突出部,第二是遮光罩不會妨礙手動對焦,第三是即使反裝但蔡司廠徽依舊可以正面朝外,這個設計我覺得很不錯。
而除此之外,還有第四點:
遮光罩即使是反裝,也還是有一部分往前凸出,仍可以發揮一部分遮光與保護前玉的功能,並且對「搖黑卡」這類需求來說也是很好的設計。
不過我手上的這顆 Loxia 21mm F2.8 遮光罩扣上鏡頭之後其實有點鬆,不確定是否全系列的 Loxia 都是如此。
一般通說蔡司的 Batis 以及 Loxia 系列皆由日本 Cosina 公司所製造,這顆鏡頭也不例外打印上了 Made in Japan 字樣。姑且不論日蔡與德蔡的血統爭議,我想既然掛上蔡司 ZEISS 標,也應代表蔡司原廠對此系列的背書與肯定。
鏡頭蓋當然也有 ZEISS 藍標:
Loxia 的光圈頗有特色,它並沒有採用一般的圓形光圈,這是光圈縮至 f/5.6 的狀況:
非圓型光圈的設計通常會帶來比較明顯的星芒,而實際上,這顆鏡頭僅只要縮一級到 F4 即有非常銳利的星芒。
這是光圈 f/4 時的外觀:
Loxia 21mm F2.8 是顆非常輕巧的鏡頭,尤其以超廣角 F2.8 定焦鏡來說更是罕有的輕巧選擇。
裝在 Sony A7R3 機身上,其實外觀看起來更像是 35mm 這類隨身鏡:
鏡頭直徑約莫與接環齊平,算是相當簡潔的設計。
有些使用者認為對焦環與光圈環靠太近容易誤觸,不過以我個人的使用習慣來說倒是沒有這個困擾,反而是光圈環太細小且太靠近機身,若是戴手套拍攝應該很不容易操作。
Loxia 21mm F2.8 實拍照片
說起來,其實我自己有頗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用過 20mm 左右的廣角鏡了,或許在現在超廣角鏡越做越廣的趨勢下,21mm 似乎很難算是「超廣角」……不過這邊還是依循比較傳統的定義,將 24mm 以下定位為超廣角,而 35mm 以下就算是小廣角。
21mm 這個焦距有些微妙,在整個光學歷史中,各光學廠在這個焦段曾推出過不少經典的鏡頭,而蔡司自己就曾應用 Distagon 結構推出不少 21mm 焦段的銘鏡,其中有不少鏡頭可以給 A7 系統轉接使用,不過若說到 E 接環原生、適用全片幅、支援數位修正的鏡頭,也只有本文介紹的 Loxia 21mm F2.8 這一顆而已,而這點正是 Loxia 系列的優勢所在。
「說起 Loxia、Batis 系列最強、最有區隔度的特色,那一定是 Zeiss 的抗耀光表現了。」
抗耀光與星芒
雖然與「正廠蔡司」與「索尼蔡司」同樣掛上 ZEISS T* 鍍膜之名,但兩者的差異其實非常明顯,與蔡司授權的索尼蔡司(ZA)相較,蔡司原廠的鏡頭(Batis 以及 Loxia 系列)無論在抗耀光、通透度上,原廠蔡司的表現都是絕對不會令人失望的頂尖水準。
▲21mm f/7.1 1/4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在入手 Batis 以及 Loxia 之前,其實我不認為抗耀光表現好的鏡頭能為照片帶來多大的改變,頂多就是光斑少一些、然後逆光時依舊有很好的對比與飽和,不過這個看法在入手 Batis、Loxia 之後讓我徹底改觀。
完全無懼正面打太陽的抗耀光表現,光斑?仔細看,只有那麼「一點」而已。
▲21mm f/8 1/2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非圓形光圈設計,從 f/4 開始就有極為銳利的星芒,而在抗耀光絕佳的加成下,所拍出的星芒邊緣明顯,且非常乾淨。
(當然,要記得拆保護鏡)
▲21mm f/8 1/8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即使是逆光,依舊擁有絕佳的通透度純淨度。
▲21mm f/8 1/16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對我來說,超廣角拍攝藍天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而 Loxia 也絕不會令人失望。
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場景,Loxia 還是給人一種「用這顆鏡頭拍起來肯定更藍、更乾淨」的感覺。
▲21mm f/8 1/16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即使同時有著更廣的鏡頭,但光是這種讓人上癮般的純淨表現,就讓人想帶上這顆拍拍看(更何況體積如此輕巧)。
建築與空間
這類題材應是超廣主要發揮的空間之一,但必須說 21mm 的焦距難免令人覺得不夠廣,與 16-35mm 這類大眾定義的超廣角鏡相較,21mm 比較像是 24mm 的延伸,透視的效果也並沒有這麼誇張。
▲21mm f/8 1/60s ISO 125,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但若不是特別要求廣度的話,21mm 這個焦段其實相對好駕馭得多。
▲21mm f/5.6 1/15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4 1/60s ISO 10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我一直覺得 21mm 是一個略具古典感的焦段,這樣的構圖習慣令人回憶起很多事情…… 例如底片時代的 Ricoh GR21,而在單眼相機邁入自動對焦時代時,各廠也曾推出不少焦段在 20mm、21mm 的鏡頭,其中當然不乏蔡司自己的經典鏡。
▲21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4 1/15s ISO 32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22 2.5s ISO 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2.8 1/30s ISO 64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散景
以定焦來說 F2.8 或許不算是大光圈,但以超廣角鏡來說已可算是了。
雖說散景並非此鏡所長,不過在拍攝近物時還是可以帶出一些散景。
▲21mm f/2.8 1/8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稍有二線性,也不算十分好看,但再怎麼說,這也只是一顆超廣角鏡頭,有散景就當賺到的吧。
在光圈全開時的逆光表現:
▲21mm f/2.8 1/32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Loxia 21mm F2.8 是一顆畫質十分優秀的定焦鏡,在光圈全開時就擁有極為銳利的畫質,這點在手動對焦 — 對焦放大時就可以清楚地在觀景窗內察覺,即便 F2.8 光圈全開,依舊有著非常出色的解析力,尤其是配上 A7R II、A7R3 等機身畫質更是頂尖水準。
▲21mm f/2.8 1/1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其實除了近攝題材之外,超廣手動鏡並不太需要很精確的對焦,大多數時候,我都是用它「縮光圈泛焦」去拍攝,不過由於解析力非常好的緣故,有時還是會貪心一點想盡量對準以榨出它最好的畫質。
餐桌
Loxia 21mm F2.8 最近對焦距離是 25cm,從鏡頭前起算是 16cm,放大倍率 0.128x(1:7.81),算不上是出色的表現,不過要在旅途中發揮記事功能也還是可以的。舉例來說,用來拍攝桌上美食會是這樣,透視是強了一些沒錯,但也還算是可以一機一鏡走透透的組合。
▲21mm f/2.8 1/15s ISO 2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拍餐桌就把對焦環往近拍那個方向轉到底,然後移動機身對焦吧!反正泛焦範圍滿廣的,其實也不需要對太仔細。
最近對焦距離拍攝時是這樣:
▲21mm f/4 1/15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同時兼具超廣、大光圈與近攝特性,能在拍攝一個主題時盡可能的納入更多背景,其實是一顆不錯的敘事鏡頭。
▲21mm f/2.8 1/32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4 1/60s ISO 16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夜景
乾淨銳利的星芒、銳利的畫質、絕佳的通透度、偏冷的發色,在拍攝夜景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它的純淨表現。
▲21mm f/4 1/15s ISO 4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APS-C 模式)
「如果不在乎它那不夠廣的焦段,這顆鏡頭根本就是夜景神鏡。」
▲21mm f/4 1/4s ISO 1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搭配遮黑卡與手動切換對焦/光圈的技巧,可以在一張照片內拍出類似重曝的畫面:
▲21mm f/2.8 15s ISO 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2.8 25s ISO 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手動對焦」在平常可能是不方便的缺點,但換作拍夜景的話,反而變成了一種優勢。
▲21mm f/8 4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4 1/2s ISO 4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這張圖是在光害嚴重的台北市中心拍攝的,仔細看還可以分辨出新光三越大樓上方的獵戶座。
▲21mm f/4 4s ISO 4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8 1.6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街拍
21mm 實在不算廣,但在日常用紀錄上,比起標準變焦 24mm 更廣的視野,輕巧的外觀也很沒有侵略性。
▲21mm f/4 1/60s ISO 20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21mm f/5.6 1/30s ISO 10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21mm f/5.6 1/30s ISO 32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只是受限於手動對焦,在街拍上的靈敏度畢竟不及 AF 鏡頭 — 或是乾脆縮光圈全部用泛焦來拍也是不錯的選擇。
▲21mm f/8 1/16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21mm f/4 1/25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1mm f/5.6 1/8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21mm f/5.6 1/30s ISO 20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旅遊與風景
湛藍的晴空表現、漂亮的星芒,對旅遊來說實在是一顆不可多得的好鏡,即使是機身直出,仍有著相當濃而厚重的發色。
▲21mm f/8 1/32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即便我同時有多顆超廣角鏡頭,還是會在背包中空出一個位置給 Loxia 21mm F2.8。
▲21mm f/4 1/50s ISO 25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平常我們帶 16-35mm 這類超廣變焦,大多是在追求「能廣到拍得到」,但 Loxia 不同,帶上它追求的是「不只拍得到,還要更好」這種價值。
▲21mm f/8 1/5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因此,即使是用其他鏡頭拍過的景點,卻還是會想換上 Loxia 21mm F2.8 試拍看看。
▲21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而結果也經常不負所望,回饋給拍攝者的,往往比想像中更好。
▲21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21mm f/8 1/64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21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21mm f/5.6 1/32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確實不負蔡司盛名,昂貴,但品質絕佳。
▲21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在付出較高昂的代價(鏡頭售價)之後,其實也只需要多付出一點點的背包空間,就可以體會蔡司在這個焦段所用心打造的經典。
▲21mm f/8 1/25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21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或許可以這麼說,這是一顆讓人「迷戀上藍天」的鏡頭。
▲21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加上輕巧的體積,Loxia 21mm F2.8 是一顆雖然不夠廣,但卻又讓人難以割捨的鏡頭。
▲21mm f/8 1/4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這是一個自動的時代,誰要買手動鏡呢?」
隨著真正的帶它出遊,也許就不難理解為何蔡司要推出手動對焦的 Loxia 了。
▲21mm f/5.6 1/1000s ISO 100,Sony A7 III 機身直出
不僅輕巧 更趨於極致
在購入之顆鏡頭之前,我一度因為它高昂的售價而十分猶豫,但隨著幾次的出遊拍攝,也漸漸能夠理解蔡司想要在這顆鏡頭上所打造的目標,那就是一顆輕巧、簡單,但卻又具備高畫質與高水準的高階鏡頭,因此 Loxia 採用手動設計,並且統一口徑為 52mm,可說是用「自動對焦」換取了「小口徑」與「方便攜帶」的優勢,說起來其實是相當適合 Sony FE 系統的輕便高水準鏡頭。
Loxia 的推出,其實算是打破了「高畫質必定需要大口徑」的概念,銳利度十分優秀、色散抑制相當良好,邊角畫質也維持不錯的水準,唯一受到小口徑負面影響的,只有邊角失光而已(可能還有散景),如果想在 Sony A7R II、A7R3 等機身上體會輕巧的體積與極佳的畫質,Loxia 確實是不二選擇,只是你必須付出手動對焦的代價。
不過,這顆鏡頭還是有些光學表現之外的缺點,其鏡頭表面有 90% 的面積都是對焦環與光圈環,這導致使用者拆裝鏡頭時一定會轉到對焦環,如果是裝上鏡頭就算了,至少可以轉遮光罩卡入鏡頭,但要拆下鏡頭時就麻煩了,必須要將對焦環整個轉到底才能拆下,然後要將鏡頭裝回時,又要把對焦環重新轉到無限遠,導致拆裝鏡頭反應很不立即…..這其實是個很惱人的設計。
追根究底,這顆鏡頭究竟好不好用呢?這可能是一個取捨上的問題,以焦段來說,它不若一般超廣角 16mm 來得氣勢滂礡,但反過來說,它有極輕巧的體積、強大的抗耀光表現、相當銳利的畫質、以及討喜的星芒,而且對一些玩家來說,超廣角用手動對焦反而還比較方便,在風景、夜景上更有著一般超廣角鏡難以取代的特色。如果想要在這個焦段追尋最好的表現,我想 Loxia 21mm F2.8 應可說是稱職的選擇。
「說 Loxia 21mm F2.8 是既絢爛且純粹,這兩者並不衝突,絢爛在於它所拍出的照片是如此鮮豔奪目,但達成的方式卻又是如此的簡單純粹。」
優點:畫質極佳,光圈全開就相當銳利、抗耀光非常優秀、顏色通透且濃烈、討喜的星芒、色散抑制非常好、體積輕巧容易攜帶
缺點:價格昂貴、對焦環設計不良(拆鏡頭時容易誤轉)、手動對焦、焦段略顯尷尬
關於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 24 顆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註:關於前文提到蔡司與 Sony 的關係,一些攝友迴響認為,蔡司也有提供 DSLR 很多選擇,在無反上也有推出用途廣泛的 M 鏡,因此蔡司其實也只是按照市場主流在走。
嗯….應該這麼說,我認為在推無反現代鏡時,蔡司很明確的認為 Sony 是他們最應該優先合作的對象,他們推新鏡的邏輯並非是完全是看市場反應,而是依循一種很特殊的堅持與標準在看。
對一個專職製造鏡頭的品牌來說,確實應該是市場在哪就會推什麼,但對蔡司來說,市場並不完全是第一考量,否則蔡司應該要優先推出 M4/3 接環(Olympus 日本無反市占第一)、EF-M 接環(Canon 全球無反市占第一),但蔡司反而選擇當時還沒完全站穩腳步的全片幅 Sony E 環。就拿本文說的 Loxia 系列來說,Loxia 是早在 2014 年就發表的一個手動鏡產品線,那時候 Sony A7 才推出一年多,A7 II 甚至還沒有發表,更別說 A7 系列在無反系統的市佔在當時其實並不突出,真要算起來 APS-C 的 E 環在當時仍是 Sony 無反的銷售主力。
當然現在我們都認為 A7 第三世代的機身已有攻佔專業市場的潛力,但早在 2014 年連 A7 II 都還沒推出的當下,其實沒有人能夠很肯定地說出,A7 這個系統在將來幾年內就可獲得專業市場的青睞,更越做越強到威脅 C、N 兩家的存在吧?現在許多人都認為 Canon、Nikon 因為 Sony 的成功而計畫推出全幅無反,但要因此說蔡司推 Loxia 以及 Batis 是為了將來能支援到 C、N 的全幅無反,這樣的說法也是不通的。在 Loxia 發表的 2014 年,除了 Sony 之外其實沒有任何跡象顯示 C、N 有計劃會推出全幅無反,就連 Leica SL 也是 2015 年末才推出的。
另一個反例是 Sigma,它在無反世代的腳步很明顯的較保守許多,19、30、60 這三顆無反專用鏡都是 M4/3 與 Sony E 共用,後來追加的 16mm F1.4 也是一樣支援 M4/3、Sony E 雙系統來求保險牌,而且都沒有支援 Fujifilm X 環。 即使是現在,Sigma 也仍舊以開發 DSLR 產品為主力,直到今年才將現有 ART 鏡墊一圈接環改成 FE 鏡推出,雖然早先已宣布會開發專門針對全片幅 Sony E 接環的原生鏡,不過這並不難理解,因為 Sony E 已在市場上取得成功,而且 Sigma 很有可能已見到 Canon、Nikon 推出全幅無反的一些跡象。
相較於 Sigma 的觀望態度,蔡司的想法是很不一樣,他們先在 2014 年表 Loxia 鏡頭,再於 2015 年發表搭載 OLED 螢幕的 Batis 系列。在 Sony 推出 4200 萬畫素 A7R II 的當下,蔡司早已備有多顆 Loxia、Batis 鏡頭,並很早就跟上現在要求的超高畫素與高解像力設計了。與其說是針對市場推出,不若說蔡司一開始就選定 Sony E 作為他們展示頂尖光學科技的舞台。
可以跟福倫達21/3.5比較一下嗎?好奇這兩顆的差異!
您好,就您的看法若只帶一顆廣角鏡頭 Batis 25mm vs Luxia 21mm 您會如何取捨呢?
我目前出門的組合也是Batis 25mm + Sony FE 85/1.8,還在猶豫要不要入手Luxia 21mm. 不知道您的看法如何?
嗯… Batis 25 並沒有不好呀XD
如果你滿意 Batis 25 那其實也不需要升級,但如果你覺得25mm不夠廣,那確實可以考慮Loxia 21
我覺得如果同樣都是蔡司鏡頭的話,考量會比較在 焦段、自動對焦與否 這兩點上
請問,若在一機兩鏡的情況下,還有一顆55
若在Loxia21與24GM選一顆,這兩顆哪一個您會推薦哪一顆呢?
這兩顆用途完全不同誒
Loxia21比較屬於風景、街拍用途(因為手動對焦),24GM的汎用性則比較高
兩顆鏡頭詮釋出來的特色也很不一樣,前者濃厚、後者通透,
如果是只能選一顆的話,我應該還是選24GM
24GM or Loxia 2.8/21
當然是兩顆都買(誤
口徑統一是讓a7系統可以兼顧錄影需要,方便跟焦器不用一直因為口徑大小去調整
有著小CP.電影鏡的概念在
正解👍
請問版主機上面機身直出的飽和度調多少呢?
晴天下通常是+2 或者+3喔,但也要看天氣,光線好時才會這樣設定
請問,若在一機兩鏡的情況下,還有一顆55
若在Loxia21與Batis25選一顆,這兩顆哪一個您會推薦哪一顆呢?
啊…拍謝現在才看到回應
這兩顆有點難選誒,其實我是兩顆都有,但如果要挑一顆的話我會選Loxia 21mm F2.8,
原因是因為25mm的焦段可以用一般變焦鏡達成,但21mm則偏向超廣角的領域,
出遊時可通吃風景和建築題材。
不過還是要看你排不排斥手動對焦鏡頭,我自己是覺得以超廣角來說,手動對焦不算是困擾就是了。
楼主你好,谢谢你的分享。如果主拍人像和人文,出门旅游轻便镜头,不需要拍建筑广角,你认为21mm还是25或35呢?谢谢你。
人像與人文的話超廣角先剔除,我會比較建議 35mm,但 Sony 目前 35mm 定焦鏡的選擇比較極端,你也可以考慮看看 Batis 40mm F2 CF:
https://immian.com/batis-40mm-f2-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