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炎疫情下,疾病死亡的人數已達到戰時水準。一週前,美蘇才發表聯合聲明紀念二次大戰易北河會師勝利 75 週年,而在 75 年前的今天,蘇聯攻克了柏林,也代表著二戰的歐洲戰場即將終結。
作為人類歷史上傷亡最嚴重的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之一,就是這幅蘇聯攻克柏林後,在國會大廈上豎起的「柏林的勝利旗幟」。其實這並不是一張在戰時自然產生的照片,而是基於政治目的與宣傳需要所拍攝的一張照片。
相信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看過這張照片或是類似場景的衍伸創作,例如在電玩「決勝時刻 — 戰爭世界」中,玩家必須撿起蘇聯勝利旗並將之立在柏林國會大夏的穹頂上。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勝利旗幟卻來的比我們想像中血腥許多。
納粹德國的輓歌
柏林戰役從 1945 年 4 月 20 日開始,是二戰歷史中最血腥的一場戰役,雖然照片的拍攝日期是在 5 月 2 日。但事實上在 1945 年 4 月 30 日晚上 10 點就有四名蘇聯士兵帶著旗幟登上當時仍由德軍控制的國會大廈,甚至還將勝利旗固定在代表著德國的馬術雕像上。
由於當時是晚上、加上戰爭大火導致拍攝困難,因此並沒有留下照片,隔日那面勝利旗就被德國狙擊手所摧毀,直到 5 月 2 日蘇聯才正式控制了國會大廈,並由攝影師 Yevgeny Khaldei 重現當時畫面。
歷史並非出於偶然 而是出於政治需要
然而,這張照片的構圖並非偶然發生,也並非是在交戰時拍攝,而是在蘇軍正式佔領國會大廈後,由蘇聯官方「精心挑選」兩位士兵,再安排攝影師 Yevgeny Khaldei 使用 Leica III 相機捕捉下這樣的畫面。用現在直白的話說,這可能算得上是一次「擺拍」,然而由於蘇聯戰時資訊的不透明因素,也有說法是指當時立旗的是碰巧路過的兩位士兵,而非蘇聯官方精心挑選的人才。
▲「柏林的勝利旗幟」原始版本,天空看起來更加陰鬱,同時旗幟也並沒有這麼飄揚生動。
不僅於此,這張照片也經過一定程度的後製,在攝影師 Yevgeny Khaldei 將底片帶回莫斯科後,他應「Ogonyok 」雜誌的主編要求近一步修改了這張照片,首先他修掉了照片下方旗手所戴著的兩支手錶(這意味著他可能是從戰死的敵軍士兵身上所搶來的),其次是他從另外一張照片上把背景給「P 上去」,讓這張照片背景煙霧像是戰火繚繞一般生動,最後他修改了一點勝利旗的陰影與角度,使它看起來更加的飄揚。
▲照片下方的士兵原本左右手各戴一隻手錶,但照片在刊出後修掉了其中一只。
與我們所想像的不同,「柏林的勝利旗幟」正是在基於政治與宣傳需要的時空背景下所產生,然而即便經過一定程度的擺拍與 P 圖,這張照片的經典地位仍絲毫無損,在歷史上更是經常被拿來與「硫磺島的勝利」相提並論。
▲「柏林的勝利旗幟」時常與美聯社攝影師 Joe Rosenthal 的「硫磺島的勝利」相提並論,堪稱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張戰爭照片。
另一方面,在 5 月 1 日時蘇軍一架玻-2 飛機飛越了國會大廈,機上的「真理報」記者也拍下了一張勝利旗幟在國會大廈頂上飄揚的照片,這張照片也被廣為流傳,但因為構圖張力與戲劇性均不及「柏林的勝利旗幟」,影響力並沒有像前者如此巨大。
▲另一幅「空拍」照片,可以看到在國會大夏穹頂上矗立著的蘇聯勝利旗幟。
在照片拍攝的前三天,希特勒舉槍自戕,在照片拍攝的後五日,德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攝影師其人:葉夫根尼哈迪 Yevgeny Khaldei
Yevgeny Khaldei 出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在俄羅斯猶太家庭長大的他從小就喜歡攝影,甚至用祖母的眼鏡自己做了一台兒童照相機,從 19 歲開始他就和蘇聯官方通訊社 TASS 合作擔任攝影師。
▲攝影師 Yevgeny Khaldei。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Yevgeny Khaldei 跟著蘇聯紅軍抵達納粹德國的心臟地帶柏林,身上帶著 Leica III 相機以及蘇聯國旗。作為戰時的官媒記者,他的宗旨是要拍出類似「硫磺島的勝利」這樣的照片,來象徵蘇聯對德國的勝利。
照片拍攝前兩天,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勒自殺,不過德國國會大廈一帶的戰爭仍在進行中,因此在照片裡看得到道路上的戰車,Yevgeny Khaldei 找到二位士兵(另一說是三位士兵)跟他一起爬上德國國會大廈穹頂,並由其中一位士兵舉起國旗,然後拍下這張二次世界大戰歐陸戰場極其知名的照片。除了在德國國會大廈的這張照片之外,Yevgeny Khaldei 也在柏林滕珀爾霍夫機場和布蘭登堡門拍下舉起國旗的照片,不過在德國國會大廈的這張還是最具渲染力的。
▲「柏林的勝利旗幟」經常被用來作為各種宣傳,例如這張在亞塞拜然所發行的郵票。
拍攝相機:Leica III
Yevgeny Khaldei 整個職業生涯都是使用 Leica 相機,而拍攝照片當時使用的相機是 Leica III 搭配 Leitz Elmar 3.5cm f/3.5 鏡頭(即 35mm F3.5),這台相機後來曾在紐約猶太博物館中展出,也在知名的藝術品和古董拍賣行 Bonhams 的拍賣活動上喊出 150 萬港幣的成交價。
▲最早的 Leica III 多為黑色機身,不過也有鍍鉻版本。此為攝影師當時使用的相機,圖片來源:Bonhams
Leica III 是徠卡在 1933 年推出的旁軸相機(Rangefinder camera),機身輕巧,採全機械式設計、L39 接環,和前一代 Leica II 相比,Leica III 加入慢快門功能,可以設定 1s 至 1/500s 快門速度,並改善了測距儀的光學系統,提供 1.5x 的放大率,機身兩側也加入背帶孔。除了第一代推出的 Leica III 之外,後來還陸續推出 Leica IIIa、IIIb、IIIc、IIIf、IIIg 等改款機種。
▲快門轉盤上有個 Z 字,德語時間 Zeit 的縮寫,也就是按下按鈕之後快門保持釋放狀態。
關於「攝影史上的今天」
透過攝影歷史上最有意義的照片視角,帶大眾走入照片中的情境與攝影師背後的故事。這是一個描寫影像力量的專欄,在未來「攝影史上的今天」會以一個月 4 則的頻率,持續分享一週年的攝影故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