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頂之上的極致 Sony FE 12-24mm F2.8 GM 開箱/實拍/評測

在以往,我們會認為超廣角的「攻頂」之選會是 16-35mm F2.8 諸如此類大三元的鏡頭,但若是有特殊用途的進階攝影玩家(例如星空、螢火蟲、極光、比 16mm 更廣的超廣角、錄影需求⋯⋯),通常還會再添購一兩顆定焦來應對此類需求,因為在玩家們眼中,16-35mm F2.8 的大三元雖然已是實質上的「攻頂」,但卻並不一定能到達「極致」⋯⋯ 直到 Sony 推出這顆 FE 12-24mm F2.8 GM。

時至今日,Sony 使用者們確實需要一顆比 16-35mm F2.8 更強悍的超廣角,尤其在全幅無反已成顯學、競爭白熱化的現在,Sony 從去年年中之後就推出了三顆超廣角與小廣角鏡頭,分別是變焦的 FE 12-24mm F2.8 GM、定焦的 FE 20mm F1.8 G,以及小廣角 FE 35mm F1.8,大幅擴充了廣角焦段的戰力。

該怎麼定義 Sony FE 12-24mm F2.8 GM 呢?從帳面規格來看,它可以是 12-24mm F4 G 的 F2.8 光圈更大的版本,同時也可以是 FE 16-35mm F2.8 GM 更廣角的版本,但實際上 12-24mm F2.8 GM 卻仍然與前兩者有些許的不同。

或者也可以這麼說:

最早推出的 FE 16-35mm F4 ZA 是 Sony 全幅無反的初啼之作、爾後跟上的大三元 FE 16-35mm F2.8 GM 則是力求達到職業水準的鏡皇、輕巧登場的 FE 12-24mm F4 G 則是運用全幅無反優勢打造的創新之作。

這三顆鏡頭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都有著很重要的使命存在,在有了這些鏡頭之後,回頭看剛推出的 FE 12-24mm F2.8 GM,我的理解是,這是 Sony 為了奠定了一個新的超廣角標準而存在的鏡頭。

 

為什麼 Sony 會想要推出這樣的一顆鏡頭呢?

我認為這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談,從 2013 年 Sony 初代 A7 推出以來,到現在歷經七年的演進,其實各焦段光圈的鏡頭都差不多齊備了,但是在超廣角的部分 Sony 也確實想要證明他們還可以做得更好。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在無反相機的架構之下,超廣角鏡頭的設計可以說是重新洗牌,在這樣的條件下,Sony 身為最早推出全幅無反的品牌,其實有必要推出一顆在規格以及性能方面都足以立下標竿的鏡頭,就是 Sony FE 12-24mm F2.8 GM。

 

Sony FE 12-24mm F2.8 GM 鏡頭開箱

鏡頭設計

在正式的測試之前,我們還是要介紹一下它的外觀以及設計,這顆鏡頭是屬於 Sony 旗下最高階的 G Master「GM」系列鏡頭,側面可以看到它很顯眼的「GM」紅色廠徽,還有對焦固定鈕。

鏡頭本身採用工程塑料,對焦環和變焦環都是橡膠材質,是說這應該可以算是「GM」系列共通的設計語言了,比較特殊的是它遮光罩是內建不可拆卸的,鏡頭蓋也是專用的。

這個蓋子有一點還不錯的是它的卡榫是沒有方向性的,360 度都可以扣住,有時候譬如你在拍銀河、星空的時候,因為很暗會看不到,這時候如果要換鏡頭、蓋鏡頭蓋的話,這樣的設計就不用讓你一直轉去嘗試找卡住的角度。

另外有一點也許不是很重要,但身為長年的 Sony 使用者還是要提一下,那就是它的鏡頭編號終於終於不是貼紙,終於改用雷射雕刻啦XD。

前玉是凸玉的設計,也因此它沒辦法在前端加裝濾鏡或是保護鏡,當然未來也可能會有副廠推出專用的外掛濾鏡架,不過在鏡尾它有設計一個濾鏡支架(或者也應該叫做濾膜支架),可以使用濾色片或是減光膜安裝到這顆鏡頭的鏡尾,而在鏡頭包裝裡面它也附上了一個切割板,讓你可以照個這個模板的形狀來裁切。

這點雖然算是方便,但個人還是覺得有點可惜,因為以實用度而言,插入式(Drop in)的後置濾鏡還是比較好運用,而且這樣的設計也比較可以使用 CPL。不過,考量到這顆鏡頭後玉其實已經離接環非常接近了,這樣的空間應該是不足以放入一個硬式的濾鏡支架的,所以說這樣的設計應該還算是情有可原吧。

但與其要自己裁切,若 Sony 可以附上一兩片像是 ND8、ND16 的減光膜,那應該會更好吧?

 

輕量化

超廣角鏡頭似乎很少在強調輕量化設計,不過從近年的鏡頭設計來看,各廠不約而同的都在往這個方向設計,尤其是 Tamron(17-28mm F2.8)以及 Sigma(14-24mm F2.8 DG DN)。Sony 雖然不是唯一一家在乎輕量化的廠商,但他們也在 FE 12-24mm F2.8 GM 身上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這顆鏡頭的重量是 847g,聽到數字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好像有點重,但其實如果我們拿定位接近的鏡頭來比較,就可以發現它其實算是相當輕量化(例如 Canon 11-24mm F4 L,重量要接近 1.2 公斤)。

我在第一次拿到這顆鏡頭的時候,也覺得它比我想像中的輕而且小了一些,論體積跟重量的話,其實它與 FE 24-70mm F2.8 GM 相去不遠,如果算上遮光罩的話,12-24mm GM 甚至還短了一截,總歸來說我覺得拿著它拍照手持的重量感會跟 FE 24-70mm F2.8 GM 有點類似,如果你可以接受拿著 2470GM 來拍照的話,那麼 1224GM 的體積重量對你來說也應該不會是問題。

 

12mm 廣角

12mm 的鏡頭視角是 122 度 這有多廣呢?

這是我們常見的一般廣角 24mm:

這是 12mm:

如果我們把上面兩張圖加上疊圖處理,可以更清楚兩者的視角差異:

我們再換另一個範例,同樣用疊圖處理:

可以看到它們的視角差異是相當巨大的,122 度的視野可以裝得下非常多的東西,而且不僅僅只是廣而已,它可以呈現非常強的廣角透視感,並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的裝下最多的元素,這在拍攝室內空間的時候尤其好用。

▲12mm F2.8 1/15s ISO 64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8 1/15s ISO 32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5.6 1/2s ISO 2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4 1/15s ISO 4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有時候我們會說不夠廣就退一點,但有時候就真的是無處可退,那這時候我們還是會希望鏡頭可以越廣越好。

▲12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11 1/200s ISO 100,Sony A7R4 (水平校正、白平衡校正)

▲12mm F8 1/8s ISO 25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11 1/125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4 1/15s ISO 640,Sony A7R4 機身直出

 

抗耀光

超廣角鏡頭因為它的視角比較廣,所以有更多的機會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光線,這時候鏡頭的抗耀光就很重要。以往這種凸玉的鏡頭 在正面直打太陽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環形的光斑,但這顆鏡頭完全沒有這樣的狀況發生,甚至連光斑、鬼影的狀況都相當輕微。

▲12mm F16 1/16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太陽周圍一圈是 22 度日暈現象)

我試了很多場景,甚至在這樣的天氣下,拿這顆鏡頭來直打太陽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有在某些環境下這顆鏡頭會有很輕微的光斑產生。

▲12mm F8 1/640s ISO 100,Sony A7R4 (白平衡校正)

在發表的時候,Sony 原廠表示 1224GM 使用的是新的第二代奈米 AR 鍍膜,這也是第一顆採用全新鍍膜的鏡頭,我們確實也可以在這顆鏡頭上面看到 Sony 在抗耀光方面的努力。

▲23mm F11 1/160s ISO 100,Sony A7R4 (白平衡校正)

其實好的抗耀光影響的不只有光斑鬼影這些要素,有些人會覺得說,有光斑我 OK 啊,光斑當成畫面創作的一部分其實也行,但如果你有更好的抗耀光,在逆光時更能夠保留原有的對比度、飽和度,以及更多的亮暗部細節,即使是沒有拉過的原圖,就可以有這樣的表現:

▲24mm F20 1/2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太陽周圍一圈是 22 度日暈現象)

必須說,這樣的抗耀光表現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讓我想到了幾年前測過的蔡司 T* 鍍膜加持過的 Loxia 21mm F2.8,但相較之下 Sony FE 12-24mm F2.8 GM 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整體來說,這幾乎是我測試過的幾十顆鏡頭當中,抗耀光表現最好的鏡頭。

我個人也希望未來 Sony 若有機會推出第二代 GM 鏡頭的話,也能加入這第二代 AR 鍍膜,這絕對會為鏡頭整體表現增色不少。

 

星芒

另外,不知道大家在看完上面的抗耀光範例後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那就是這顆鏡頭的星芒十分的乾淨漂亮,雖然沒有到海膽狀星芒這麼誇張,但就圓形光圈的鏡頭而言,FE 12-24mm F2.8 GM 是少見星芒相當銳利的鏡頭:

▲12mm F11 1/32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白平衡校正)

甚至可以說這是史上星芒最漂亮的 GM 鏡頭。我不太確定 Sony 怎麼做到的,因為照理來說,過度強調散景表現的圓形光圈通常也會犧牲星芒表現,讓星芒變得較為發散且不銳利,但 FE 12-24mm F2.8 GM 卻兩者兼備:

▲12mm F13 2s ISO 2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11 1/640s ISO 100,Sony A7R4 (白平衡校正)

 

星空|彗星像差

許多人會考慮這顆鏡頭的原因,是因為它 F2.8 的大光圈,這在拍攝星空這類題材時非常有利,因為大一級的光圈就相當可以有低一級的 ISO,而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照片能有更低的噪點。

為了給大家看原始表現,以下都是直出未修的:

▲12mm F2.8 8s ISO 25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2.8 8s ISO 25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如果我們放大照片邊角,可以看到彗星相差非常的輕微,可以說是幾乎沒有:(裁切尺寸 1600×1080)

單就這點來說,已經比 FE 12-24mm F4 GFE 16-35mm F2.8 GM甚至是定焦的 FE 20mm F1.8 G 還要優秀,這確實也一顆很適合用來拍攝星空以及銀河的鏡頭。

 

變形|鏡頭畸變

鏡頭畸變也是評價超廣角鏡頭光學素質的指標,這顆鏡頭從廣角端到望遠端都帶有一些桶狀變形,廣角端 12mm 比較明顯,望遠端 24mm 比較輕微一些。

12mm 變形校正:

24mm 變形校正:

不過我們也測試了中間焦段,發現 14mm 的變形比 12mm 好一些,16mm 的變形又比 14mm 好一些,表現最好的是 18mm 幾乎沒有變形:

14mm 變形校正:

16mm 變形校正:

18mm 變形校正:

有些人會覺得說,在無反相機的領域很多鏡頭都靠數位修正,為了減輕重量和體積犧牲了鏡頭本身的光學素質,但我們可以發現這顆鏡頭的原始表現其實還滿實在的,以超廣角鏡頭來說,這樣的變形程度並不算大。不過講到變形校正,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呼吸效應。

 

呼吸效應

這顆鏡頭在拍照的時候存在一定程度的呼吸效應,注意這邊指的是拍照,也就是當你半按快門對焦、鏡頭前後拉一次對焦行程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鏡頭的視野會有一點改變,這在廣角端比較明顯望遠端會稍微好一些些,但是我們發現在錄影的時候狀況又不太一樣,如果你有開啟變形校正的話,機身會連呼吸效應一起校正,這會讓畫面伸縮感不會這麼明顯。(不過如果你不想要這樣的修正效果,把機身校正關閉即可)

我們也測試了 18mm 端和 24mm 端的呼吸效應,但如果你有開啟變形校正的話,那麼廣角端 12mm 的呼吸效應表現還會是最好的。

12mm 呼吸效應:

24mm 呼吸效應:

18mm 呼吸效應:

 

散景

從 Sony 發表 G Master「GM」鏡頭以來,一直都有強調一個重點,那就是「散景」。

為了要達到最柔順的散景,Sony 的做法是把鏡片研磨到表面誤差只有 0.01 微米的程度,這稱作是「XA 鏡片」也叫做極限非球面鏡片,12-24mm F2.8 GM 特殊的地方在於它的 XA 鏡片是有史以來最大片的,整塊前玉都是 XA 鏡片,這塊鏡片的尺寸甚至比 600GM 裡面的 XA 鏡片還要大顆。

有對比圖為證,我將兩顆鏡頭的剖面結構圖縮放到相同比例,從箭頭所指處可以分別看到兩顆鏡頭 XA 鏡片(橘色鏡片)尺寸的差異:

「XA 鏡片」的做法不只會有柔順的散景,也可以把「洋蔥圈」的狀況減到最低。其實我是覺得散景對超廣角鏡頭來說,相對的沒有到那麼重要(即便我個人還是很喜歡 Sony FE 16-35mm F2.8 GM 的散景與 35mm 端的表現)。

▲24mm F2.8 1/4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不過,這顆鏡頭確實做得滿好的,你可以看到一些很典型帶有 GM 特色的散景,雖然在廣角端邊角稍微帶有一點二線性,但在望遠端的表現還不錯。

12mm 端散景:

24mm 端散景(Super 35mm 格式):

 

至於洋蔥圈的狀況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無論是在廣角或是望遠端,口徑蝕的問題幾乎不用需要擔心:

12mm 口徑蝕測試:

24mm 口徑蝕測試:

 

近拍|放大倍率

Sony FE 12-24mm F2.8 GM 的最近對焦距離是 28cm,放大倍率為 0.14x,雖不算特別出色,但以超廣角鏡頭來說仍然是還不錯的規格,搭配 24mm 望遠端在拍攝一些生活類照片時還是不錯的,作為餐桌上捕捉食物的用途而言仍然足以勝任。

▲12mm F2.8 1/15s ISO 2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在過往,我比較會將這類用途留給 FE 16-35mm F2.8 GM 這類鏡頭,原因是望遠端 35mm 在拍攝生活照片上較為有利,但在測試 FE 12-24mm F2.8 GM 這顆鏡頭時,我偶爾也會用 24mm 端搭配 APS-C 裁切來拍攝類似的照片(等效焦距約 35mm),並且在 A7R4 身上裁切後仍保有 26MP 的畫素。

 

發色

還有一點大家在介紹超廣角鏡頭時不太會去提到,但我想特別提出的就是關於發色。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以往用 GM 鏡頭時,它的發色大致上都比較清麗、通透一些,比較不會特別強調對比度與飽和度的表現,這與 ZA 鏡頭截然不同,因此造就兩種流派,有些人喜歡 GM 流這種比較清透的顏色,有些人則喜歡 ZA 鏡頭這種較趨濃厚的調性。這並無對錯,純粹是個人喜好問題,對我個人來說使用這兩種鏡頭時,拍攝的感覺也會略有差異。

因為超廣角鏡頭必須容納非常廣的視野,整個畫面中橫跨的動態範圍、亮部和暗部差異可能會相當巨大,因此有些廠商在設計超廣角鏡頭的時候會刻意地將對比度調整得偏低一些,儘量讓亮部不要太爆、暗部不要黑成一坨,盡可能保留更多資訊,讓使用者在後製的時候可以保有一些彈性。

▲24mm F8 1/25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與之相對的,這樣做的缺點就是直出的照片會顯得比較平淡一些,不過這些狀況在 Sony FE 12-24mm F2.8 GM 上面卻不盡如此,它的飽和度、對比度的表現依然相當好,即使是逆光或是直打太陽,它的顏色仍舊飽和。

這可能是得益於新的第二代 AR 鍍膜,也可能是 Sony 微調了這顆鏡頭的發色表現,但總而言之,這樣的狀況算是讓我覺得滿意外的,我個人也算是滿喜歡這顆鏡頭的顏色表現。

▲12mm F8 1/8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夜景

12mm 的廣度以及 F2.8 的大光圈,這對於夜景用途來說是絕難取代的優勢,尤其是 FE 12-24mm F2.8 GM 更近一步加強了鍍膜、抗耀光方面的性能,也擁有更好看的星芒,使得它成為目前 Sony FE 原廠鏡頭中夜景表現最強的鏡頭。

▲12mm F14 13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畫面純淨、星芒俐落、反差表現也相當適中,唯一比較需要注意的是 12mm 的透視感其實並不好駕馭。

▲12mm F11 25s ISO 125,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2.8 1/25s ISO 320,Sony A7R4 機身直出

▲24mm F7.1 3.2s ISO 2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4 1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Sony FE 12-24mm F2.8 GM 實拍照片

▲12mm F8 1/32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2.8 1/15s ISO 32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11 1/400s ISO 100,Sony A7R4 (白平衡校正)

▲12mm F5.6 1/8s ISO 5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4 1/2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5.6 1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5.6 0.4s ISO 2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24mm F8 1/2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5.6 1/15s ISO 10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4 1/15s ISO 400,Sony A7R4 (後製黑白)

▲12mm F8 1/1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8 1/4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8 1/8s ISO 320,Sony A7R4 機身直出

▲24mm F8 1/4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6mm F8 1/8s ISO 25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8mm F4 1/15s ISO 8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8 1/800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12mm F11 1.3s ISO 100,Sony A7R4 機身直出

 

毫無疑問,目前最頂規的超廣角鏡

回到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這顆鏡頭該買嗎?或是它值不值得買?先說缺點的部分,第一個是我還是希望它能夠做到插刀式的 CPL 濾鏡架(雖然理智上還是知道這樣做在結構上應該是不可能的),第二個是它在拍照時的呼吸效應比較明顯,有些人可能也比較不適應取景對焦時這種畫面的伸縮感。

優點的部份倒是還挺多的,像是它的輕量化、一流的抗耀光、不錯的變形抑制、乾淨漂亮的星芒、不錯的散景、GM 流的發色⋯⋯嚴格來講,能挑惕的地方真的很少。貴是缺點嗎?它海外售價是 3,000 USD,台灣開價 85,980元,其實算滿有誠意的啦,規格相近的 Canon EF 11-24mm F4 L 當初開賣的售價也要接近九萬(89,900 元),目前市面上最頂規的超廣角鏡價格大概就定位在這附近。

Sony FE 12-24mm F2.8 GM 的定位嚴格來講應該算是沒有同級的競爭對手,Sony 是史上第一顆做到這種規格的鏡頭,綜合目前 Sony 超廣角的戰力其實已經相當齊全了,旗下總共有四顆變焦鏡可以選擇,分別是:

  • Sony FE 16-35mm F4 ZA
  • Sony FE 16-35mm F2.8 GM
  • Sony FE 12-24mm F4 G
  • Sony FE 12-24mm F2.8 GM

那麼,該不該升級或是該不該讓你的焦段更廣,還是要看使用者的需求而定。對我來說,當鏡頭的焦距廣到一個程度,這顆鏡頭的用途就由紀實轉向創作用途,12mm 可以回饋給使用者的不只有極強的廣角透視感,還有十分優秀的光學素質。

在這段使用期間,我大多是使用 Sony A7R4(A7RIV)來拍攝,比較讓我有感的是,你在看照片的時候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到,6100 畫素加上這顆目前最頂規的超廣角鏡頭可以做到哪些事情,這樣的畫質、搭配上這樣的廣度,有可能會是你目前能在交換式鏡頭系統當中所能獲得的最好品質的組合,只要點開原圖,你就可以看它每一張照片的細節極為豐富。

超廣角鏡頭該怎麼選?或是該不該升級 FE 12-24mm F2.8 GM 這顆鏡頭?如果你已經是 Sony 超廣角變焦的使用者,那麼 FE 16-35mm F2.8 GM、FE 12-24mm F4 G 這兩顆依然是很優秀的鏡頭。雖然以實用的角度而言,我並太不建議每樣器材都是攻頂就好,但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是很建議試試這顆目前最頂規的超廣角鏡頭,尤其在測試過 16-35ZA、16-35GM、12-24G 之後,這顆 Sony FE 12-24mm F2.8 GM 確實也給我更上一層樓的感受。

 

Sony FE 12-24mm F2.8 GM(SEL1224GM)優缺點

  • 優點:輕量化、水準之上的畫質、極強的抗耀光、彗星像差控制絕佳、GM 水準的散景與發色、後端可以加掛濾鏡(膜)。
  • 缺點:拍照時的呼吸效應較明顯、廣角端對焦速度略慢於望遠端。

 

Sony 廣角與超廣角鏡頭 開箱/實拍/評測:

 

附錄|淺談超廣角鏡頭簡史

前面講到為什麼 Sony 要推出這樣的鏡頭,受限於篇幅把這段比較長的部分拉到後面講,其實這必須要從 Sony 超廣角鏡頭的佈局開始講起,講到這個又不得不提到一部分關於超廣角鏡頭的歷史。

我想許多玩攝影有一定資歷的朋友都知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超廣角鏡皇的定義大概都是焦距在 16mm、17mm 這樣的焦段(當然有些定焦鏡可以達到更廣的焦段),但若要拿一顆最廣的大三元等級鏡頭來說,通常會是 16-35mm 之類的鏡頭。

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直到 2007 年,Nikon 推出了一顆 14-24mm F2.8 的鏡頭,第一次將超廣角變焦拓展到了 14mm 端,在當時可以說是突破性的存在。(在這裡還是必須說一下早年的 Nikon 設計超廣角鏡頭的功力相當驚人,像是 Nikon 9mm Fisheye、Nikon 13mm F5.6 等鏡頭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超廣角銘鏡)Nikon 憑藉這顆鏡頭坐實了「世界最廣的 F2.8 超廣角鏡皇」的位子,直到 2015 年狀況才有些改變。Canon 推出了 EF 11-24mm F4 L,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恆定光圈超廣變焦中最廣的鏡頭。

然而說到副廠鏡頭,諸如 Sigma(適馬)、Tamron(騰龍)、Tokina、Voigtländer(福倫達)、Laowa(老蛙)等品牌都有代表作推出,例如 Tamorn 在 2015 年發表的 15-30mm F2.8(A012)、Sigma 在 2016 年發表的 12-24mm F4 DG HSM Art,以及在 2018 年發表的 14-24mm F2.8 DG HSM Art,它們的象徵意義在於副廠鏡頭也可以有很高水準的表現。

到目前為止的鏡頭們可以說是代表了一個世代 —— 它們都是適用於單眼相機的鏡頭,相信在這邊你或許可以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在這漫長的超廣角鏡頭歷史中,Sony 並沒有太多著力的空間,實際上包含 Sony 光學技術的前身 — Minolta 也並不是非常精於超廣角鏡頭的開發,然而接下來到全幅無反的世界中,狀況又變得有些不同了。

首先是 2017 年 Sony 發表了旗下第一顆比 16mm 更廣的恆定光圈超廣角變焦鏡:FE 12-24mm F4 G,它確實發揮了全幅無反的優勢,無論重量、體積方面都十分輕巧,畫質也無愧於「G」鏡品質,這也是全幅無反中首度把超廣角變焦拓展到 12mm 的代表作。

接下來 2019 年,Nikon 發表了 Nikon Z 14-30mm F4 S,這是適用於全幅無反 Z-Mount 的新鏡頭,比較特殊的地方是採用了收納式設計,而且前玉還可以加裝濾鏡。接著 Sigma 在 2019 年又推出了一顆 14-24mm F2.8 DG DN Art,這是一顆針對全幅無反重新設計的鏡頭,比單眼版本的還要更輕、更小巧,最後就是今年推出的 Sony FE 12-24mm F2.8 GM。

若計入副廠手動對焦鏡頭的話,2016 年推出的 Voigtländer 10mm F5.6、2019 年推出的 Laowa 10-18mm F4.5-5.6、2020 年推出的 Laowa 9mm F5.6  也都是無反相機歷史上的代表作)。

為什麼超廣角鏡頭在這三四年間突然大爆發,紛紛推出比較突破性的設計?其實最主要還是因為無反相機的結構優勢,在沒有了反光鏡、鏡後距又變短的狀況下,比較能夠設計出體積更小、焦距也更短的超廣角鏡,究其原因,這也是 Sony 想要開發 FE 12-24mm F2.8 GM 的初衷,而在這顆鏡頭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超廣角鏡頭在無反系統上的更多可能。

 

關於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