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攝影的新定義 Canon EOS R3 實拍評測

專業級機身配置

從設計上來看,Canon EOS R3 採用了內建垂直手把的一體化專業機身,而且是講求輕量化的機身。你可能會覺得這種機身還需要講輕量化嗎?其實重量輕這件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很有幫助,我第一次拿到這台機身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這台機身真的比想像中輕,因為一般我們第一眼看到這種專業機身,心裡會預期它就是「重」以及「厚實」,但 EOS R3 它跟 1Dx Mark II 比起來,不僅體積變小了,重量還只有 1015g,這是含電池跟記憶卡的重量。

如果不含電池的話,它只有 822g,這個甚至比 5Ds 的 845g 還要輕,由此就可以知道它確實算是相當輕巧了,尤其是以這種專業級機身而言。

由機身的操作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是力求承襲 EOS 1DX 系列的操作邏輯。

高解析螢幕

Canon EOS R3 的觀景窗解析度是 576 萬點,雖然不是目前旗艦機種中最高的,但也已經是水準之上的高標了,觀景窗可視面積更大,光眼罩就這麼大一顆,除此之外它也有光學觀景器模擬顯示功能。不過 EOS R3 的螢幕我覺得可以特別值得一提,解析度為 3.2 吋 415 萬點,單就螢幕的規格來看是目前旗艦機種中最好的,解析度幾乎是主流 210 萬點的兩倍,這個螢幕精細度非常好,包含動態範圍、顯色都很優秀,在看照片或是影片時都可以幫助使用者很好的掌握曝光值。

機身連接埠

機身側邊的連接埠具備:USB Type-C、micro HDMI、乙太網路埠、3.5mm 的麥克風與監聽埠。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它的 HDMI 埠是最小的 Type-D,在使用翻轉螢幕的時候是有可能會卡住這個連接線的,不過如果你使用外接螢幕、暫時沒有翻轉的需求,可以使用內附的線材固定夾把連接獻給固定住,如果你有影像輸出的需求的話,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部分。

新的多功能熱靴

機頂的熱靴也做了改良,從傳統形式的改為新的多功能式熱靴,仔細看在熱靴內側前端內藏了一排電子接點,這讓 EOS R3 可以直接在機頂使用數位麥克風(DM-E1D),接收數位音訊,直接免去線材連接的困擾,或是也可以連接更多配件。此次隨 EOS R3 一同推出、適用新熱靴的配件有:

  • DM-E1D 數位麥克風:有三種指向性可以選擇,使用機身使用機身供電,本體不需電池。
  • ST-E10 離閃觸發器:ST-E3-RT 更新版,重量更輕體積更小。
  • AD-E1 熱靴轉接器:有防塵防滴設計的閃燈,需要這款轉切才能使用在 R3 身上。
  • AD-P1 手機座:可轉接手機,能夠將影像透過 Type C 埠傳輸到手機上。

專業機身也必定具備雙卡槽的配置,一個是 CFexpress Type-B 卡,另一個是支援 UHS-II 規格的 SD 卡槽。

CFexpress Type-B 記憶卡

CFexpress Type-B 這種記憶卡它真的是很貴,但你用過之後就會覺得這種高規格的記憶卡它確實是很好用,尤其是當你有影音製作需求的時候,CFexpress Type-B 卡應該可以說是必備了,這個後面我們會再提到。

除此之外,大致上你能想到的專業機身配置,這台 EOS R3 都有了,像是金屬機身、防塵防滴這些也都是基本了,當然它也支援關機後快門簾關閉的防塵功能。


獨家眼球控制自動對焦

講到 Canon EOS R3 我覺得最特殊的功能,那肯定就是「眼球控制自動對焦」。這邊的名詞需注意不要混淆了,這裡指的不是一般常見的「眼控對焦」,而是「眼球控制自動對焦」。

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一般我們講眼控對焦,是說相機會去特別對焦在人眼,讓人眼是準焦的。至於眼球控制對焦也是會偵測人眼,只是是偵測你(也就是拍攝者)的眼睛,EOS R3 在觀景窗裡面藏了感測器,可以偵測你的眼球看到哪個位置,再去移動對焦點到那個位置。

據我所知,這個功能最早是源自 1992 年 Canon 所推出的 EOS-5,接著在 1998 年所推出的 Canon EOS-3 更進一步改良。基於承襲眼球控制自動對焦的定位,我想這應該也是 EOS R3 這型號的隱含意義之一。在 EOS R3 機身裡面可以儲存六個眼球控制的設定,在使用前相機會要求使用者必須先校準,校準的過程很有趣,相機系統會要求你注視觀景窗裡面上下左右多個點來調整,這個感覺很像是看眼科的驗光過程。

這個眼球控制自動對焦非常神奇,它非常流暢,超級靈敏,就真的是你眼睛看哪,相機對焦點就跑到哪。在說明眼球控制自動對焦有多靈敏之前,我想大家可能要先有一個概念,其實人眼是有內建一套動態模糊效果,當你從 A 點換成看 B 點的時候,為了避免視線突然改變造成的暈眩以及不適感,大腦會自動用動態模糊來濾掉這中間的轉換過程,所以當你在轉換視線的時候,眼睛跟大腦會需要一點點的反應時間來修正跟穩定,而如果是動態視力絕佳的人(例如運動選手、賽車手)是可以大幅減低這個反應時間,但相機不需要這個時間。筆者並不是運動員也不是賽車手,以我的使用經驗來說,在用眼球控制對焦的時候,它的指標移動的速度是比想像中還要快很多的,當你眼球轉過去準備要看清楚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指標其實已經早就在這邊等你了。

眼球控制自動對焦的使用訣竅

這個隨看隨到的特性,我在用的時候一直覺得它超像⋯⋯飛蚊症,你看到哪它就跑到哪,只是它速度非常快。原廠指南裡面有一句話大概是這樣寫的,如果你一直持續看著這個指標(對焦點),它可能會繼續移動,所以建議使用者眼睛要看著對焦的目標物,不要看著指標。這個特性確實也很像是飛蚊症,只是速度快到不能比。

因為這個眼球控制自動對焦是追蹤你的眼球,所以你的眼睛在觀景窗裡面做了什麼事情,基本上都瞞不過相機的法眼,像我有時候拍一拍會去瞄左下角跟右下角的參數,那這時候指標點也會跑到那裡。這時候的解決方法其實也很簡單,你可以把「眼球控制自動對焦」當成是選擇對焦目標物的功能,選定之後再半按快門,這時候相機的對焦系統與 AI 演算會接手管理,這時候就不需要擔心「眼球控制自動對焦」讓對焦點亂飄。因為這個特性,「眼球控制自動對焦」在使用上會有一點侷限,最適合拍攝的題材應該會像是田徑、賽車這類運動賽事。

為什麼要用眼球控制自動對焦?

「眼球控制自動對焦」有什麼優勢?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拍運動用主體追蹤模式不就好了嗎?何必追蹤拍攝者的眼球呢?試著想像一個畫面,如果說一個運動賽事有兩三位以上的參賽者在比賽,比如說跑百米好了,這個領先的選手是隨時有可能會換人的,若你用主體追蹤模式,會需要一些反應時間才能將對焦目標切換到現在領先的選手,但是眼球控制自動對焦不需要,它可以最即時的反應使用者的視線。但是它使用上還是有一些限制,像是人太多、太複雜難以預測的運動就不太適合,像是橄欖球、籃球這種運動就不太適合,還有拍鳥也不太適合。

經過我自己的測試,眼控制自動對焦在戴眼鏡、不戴眼鏡,跟隱形眼鏡的狀況下是都可以運作的,不過會有一點精準度的差異,原則上你用哪個方式校準那個方式就會是最準的,不過如果你是戴會反光的太陽眼鏡,它是有可能會無法運作的。在選單裡面,你還可以調整一些更細部的設定,像是靈敏度、顏色、指標的樣式。雖說這是一個用途比較特殊的功能,但必須說這用起來真的非常有趣,大家如果有機會的話真的務必要體驗看看。


 

電子快門 30fps 高速連拍

在連拍速度方面,Canon EOS R3 具備 12fps 機械快門連拍、以及 30fps 電子快門連拍速度。一些比較敏銳的讀者可能發現了,一般的影片幀率就是 30fps,如果用這項電子快門連拍,那麼把連拍的照片一張一張排起來,是不是就能做出與影片極為相近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當你的連拍速度快到一個境界之後,照片跟影片的界線就越來越模糊了。

在設定成高速連拍的時候,EOS R3 用 Jpeg+RAW 可以用全畫素連拍至少 150 張,也就是說你可以按住快門至少五秒都不會卡彈,那如果你單用 Jpeg 的話,最多可以連拍 540 張以上,等於你可以按著快門至少 18 秒不卡彈。而實際上我們測試過的可連拍張數都是比官方數據還要高的。

利用這樣的特性,我們拍攝了一些原本看起來很快的動態畫面,這種將一秒發生的事情拆成 30 張影像的能力,大幅提升了動態拍攝的成功率,像在拍攝飛羽這類題材的時候,你也可以把一個動作拆成很多畫面,基本上只要相機有對到,時機有抓對,要拍這種畫面基本上很容易成功。

(這是放慢五倍的速度)

劇照與舞台利器

在以往,電子快門往往會受到一些果凍效應的困擾,尤其在畫素較高的時候更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運動攝影師在拍攝動態時更喜歡用機械快門的原因。Canon EOS R3 採用自主開發的層疊式感光元件大幅改善了這點,果凍效應減輕極多,已經是我看過的機種中最輕微的了。在借測的這段期間,基本上我都是全部使用電子快門在拍攝的,而且現在電子快門也可以觸發閃燈了,同步速度是 1/180 秒(電子前簾是 1/250 秒)。如果搭配原廠閃燈,在 M 模式下你可以實現最高 20fps 的連拍速度,張張觸發閃燈,如果是支援曝光偵測的連拍速度則是 15fps。

「30fps 超高速電子快門連拍」、「超低滾動效應」、「靜音快門」,這三項要素結合在一起,就使得 Canon EOS R3 非常適合用來拍攝舞台以及劇照,可以做到完全不干涉演出者、不失真的超高速連拍,同時每一張都是 6000 x 4000,2400 萬畫素。

至於搭配閃燈的連拍張數還是要看你的出力而定,我這邊可能沒辦法給出一個很準確的數字,但就我們自己的測試,在一般出力下連閃個五秒是沒問題的,超過之後會降一點出力,直到連閃 15 秒之後才卡彈。如果你是需要在棚內、或是舞台連拍動態的攝影師,這會是個很值得你參考的功能。


 

高速快門

講到快門還有兩個功能值得一提,第一個是它的電子快門速度最高支援到 1/64000,這是目前頂級機種機中最高的快門速度,基本上已經可以凍結絕大多數的題材,這歸功於 EOS R3 層疊式感光元件的高速讀出速度。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需要超高速快門,但有一個情境是你有可能會遇到的,就是它可以允許你在大太陽之下,用 F1.2 超大光圈來拍攝人像,而且依然不會過曝。

閃爍偵測

第二點是它具備「閃爍偵測」的功能。可以防閃爍的相機不少,但做到這麼徹底的我想只有 EOS R3,它可以做到讓你偵測環境光源,並給出最適合的快門值。

注意這個快門速度可以精細到小數點以下的,如果你用手動設定的話,也可以給出 119.6、119.5、119.4 分之一秒這樣的快門速度。


 

對焦性能

動態對焦

為了測試 EOS R3 的對焦性能,這次我們拍的四個題材,都相當考驗對焦能力,第一個我們找上的就是戰鬥機了,我用 Canon EOS R3 搭配 Canon RF 100-500mm F4.5-7.1L IS USM,每秒 30 連拍,你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就是張張準焦。

如果單挑一張出來格放,你可以看到它的解析力相當出色。

幻象 2000-5 的降落速度是時速 232km/h,但很顯然的對 EOS R3 來說,是小菜一碟。

 

車輛追焦

相較於過往機種,EOS R3 特殊的是透過深度學習,新增了「車輛對焦」模式,現在你可以在選單內選擇要拍人眼、動物(包含鳥類),還是車輛。

「車輛」的定義很廣泛,你或許會疑惑什麼樣的車輛會被這個模式偵測,其實只要是有賽事的車輛都算是在「車輛對焦」的範疇,例如像是 F1 方程式賽車、GT 賽車、拉力賽、摩托車、越野摩托車都是。

在以往我們拍攝這類題材,可能會使用「主體追蹤」來確保對焦系統緊抓著目標,那麼「車輛對焦」系統的優勢在哪裡呢?它可以針對目標物的不同,調整最適合的對焦點,例如在拍攝摩托車時,它可以明確的辨識出騎士的頭盔,而且緊緊鎖定在頭部。經過我們的實測,大羊跟街車都可以成功辨識,不過仿賽的準確率更高,這確實就是一個為了專業賽事打造的功能。


 

動物對焦與人眼對焦

動物對焦的部分支援多種動物,其中當然也包含鳥類,Canon EOS R3 的鳥眼對焦也是相當好用,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而且錄影時依舊可用。即使不是鳥類或動物,相機也是可以偵測出其他目標物主體,完成追蹤對焦。

至於人眼對焦我個人是覺得非常有用,不僅在錄影的時候也一樣能夠支援,而且在人背對鏡頭、轉頭、大範圍動作時都還能夠緊緊抓住目標。


 

超高感度

對運動攝影、生態攝影來說,高感度是個還滿需要重視的問題,因為在這些場合下通常會需要很高的快門速度。雖然說現在的新機高 ISO 通常都有一定的水準,不過 EOS R3 的高感度表現,應該算是可以讓你放心的用高 ISO 催下去。

這是 ISO 12800 的實拍照片

你可以大概看一下這樣的表現是不是有符合你的預期。


4K 120fps 錄影|6K Raw 錄影

Canon EOS R3 提供了 4K 120p、以及 6K 60p RAW 的錄影能力。擁有 4K 錄影的機身很多,但當幀率提升到了 120p,你看到的就會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EOS R3 的 4K 錄影在 4K 60p 的時候是使用到整個感光元件的 6K 超取樣,在 6K RAW 的時候也會用到整顆感光元件的完整寬度,也就是 6000 畫素的點對點輸出。無論是在 4K 30p、60p、120p 還是 6K 60p,它都是完整沒有裁切的全片幅,而且果凍效應非常輕微。

錄影的流量選擇

在機身選單內,你可以找到流量(或者也可以叫碼率)的三種選擇,包含了 All-i 幀內編碼,以及 IPB,也就是幀間編碼

我們在評測影片中,曾列出了我們自己測試過、在各種格式/幀率下的流量大小,這是我們自己用檔案大小反推回去的,它可能會存在一點點些微的誤差,但大致上會是準確的。

 

如果你用的是 4K 120p,這時候編碼就會只有 All-i 可以選擇,流量是巨大的 1700Mbps,這流量大到什麼程度呢?你只要錄 10 秒的素材,檔案就會有 2G 多這麼大,其實已經跟 Apple ProRes 422 差不多了。

如果你是錄製 6K RAW 的話,在「輕量」這個選項下,流量大約是 2000Mbps,如果是選擇標準,那流量會達到這台相機最高的 2800Mbps,光是 10 秒的素材就會需要你 3.5G 的容量,一張 512GB 的記憶卡,大概也就只能夠你錄製 22 分鐘,就會爆卡了。

在一般的錄影模式下,你錄製的會是 8bit 4:2:0 H.264 編碼,如果用的是 Canon Log 3,它可以提供 10bit 4:2:2 H.265 的規格。除此之外還支援 HDR PQ 錄製,可以提升你影片的動態範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4K 120p 錄製的時候,它出廠就已經預設是四倍放慢了,所以你錄製 10 秒的素材,檔案實際上會是 40 秒。那如果你要錄製 50P、100p 該怎麼設定呢?其實只要記得去選單把 NTSC 改成 PAL 標準就可以了,這點跟 EOS R5、EOS R6 都是相同的。雖然說,在現在網路影片發達的時代,這個調頻系統相對來說沒有這麼重要,但如果你是影視工作者,這會是一個必須注意的地方。

4K 錄影的畫質

或許在現在,你會覺得說一台頂級的相機沒有 8K 錄影是有點可惜,但必須老實說的是,EOS R3 的 4K 60p 可能是我看過畫質最好的 4K 60p,這個源自 6K 超取樣的 4K 60p,在很多時候都能反映相當足夠的細節,裁切之後依然是可用的。當然如果你有更大的裁切需求,可以錄製 6K RAW 影片,不過相對的,也要因應巨大的流量來提升你的設備等級。

雖然說在 4K 120p 的時候是沒有 6K 超取樣,我們不確定它是使用跳採還是像素合併,但就我自己用起來的感覺,畫質跟 4K 60p 的時候差距很小。

你可以看看這樣的畫質,依然可以算是個很優秀的 4K 120p。就個人或是小型工作室來講,我會覺得 EOS R3 的 4K 已經算是很足夠使用了。

 

DCI 4K 與 4K UHD

還有一點對 Canon 使用者可能已經很熟悉,但對其他品牌使用者比較陌生的,那就是 DCI 4K 這個規格。必須要提的是 EOS R3 預設的 4K 是 DCI 4K(與 EOS R5、R6 相同),也就是 4096×2160,這個格式具備更大的長寬比,主要應用在電影產業上

有些品牌的相機可能會為了做出產品區隔,不太會在消費級機身上做 DCI 4K,或者是說,要透過外錄才能錄製。但 Canon 在 R3、R5、R6 身上都具備 DCI 4K 的錄製規格,這應該算個優點。

但如果你主要錄製 4K UHD 的話,必須要注意,它的視角會稍稍窄一點點點,這很不容易察覺,但確實有差,其實這個是因為 EOS R3 預設的 4K 就是 DCI 4K(4096×2160),在錄製 4K UHD 的時候,它的解決方式是直接幫你切成 3840×2160,也就是說,左右各會切掉 128 個像素。

我之前在查規格的時候,一直不了解為什麼有人會說  EOS R5、R6 的 4K 60p 有 1.06 倍的 Crop,因為 1.06 這個數字很不尋常,但我稍微研究一下,就發現 DCI 4K 的 4096×2160 除以 4K UHD 的 3840×2160,不就剛好是 1.06666667 嗎?它是一個無窮小數。

該錄製 DCI 4K 還是 4K UHD?

你說這個叫裁切嗎?其實也不大算,它對構圖來說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視角大概也就是 1-2mm 的差距,而且你只要改用 DCI 4K 就可以完整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通常我會建議,要錄就直接錄 DCI 4K,別的相機還不一定有這規格,而且就算你是輸出成 4K UHD 好了,你還可以保有一點點左右微調的空間。除非有一種狀況是,你的工作流是以 4K UHD 為標準,如果你的素材很多,又忘記調的話,可能會出現上下破圖的狀況,如果是要統一素材規格、不要給剪輯師造成困擾,這時候再採用 4K UHD 會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續航力

最後我們講到續航力,EOS R3 電池(LP-E19)是 2700 毫安時 mAh:

根據 CIPA 的測試標準是可以拍攝 860 張,以這種專業機種來說似乎是有點少,但根據我們自己的測試,實際的續航力都是遠高於這個數字的。

這個大概是拍照跟錄影 4:6 的狀況,拍照 4 錄影 6,主要拍 Jpeg+RAW、還有 4K 120p 影片。

那這個是拍照錄影 7:3 的狀況, 主要拍 Jpeg+RAW、還有 4K 60p 影片。

以上兩種使用條件用的都是電子快門,這可以提供給你做一個參考。

至於會不會過熱呢?在我這段時間的使用下,4K 60p 是沒有遇過過熱狀況,那在用 4K 120p 的時候,有一個狀況是,有一次我在拍照要等這隻蒼鷺飛起來,結果牠就真的站在這邊曬太陽曬了 40 幾分鐘,我也蹲在那邊等了半個多小時,斷斷續續拍照跟錄影了很多片段。

這時候相機是有出現溫度計的符號,但還是可以讓你拍照跟錄影的。可能我還沒有真正測試到很操的程度,但我想用 EOS R3 應該是很不容易遇到過熱問題的。


 

Canon EOS R3 實拍照片

以下評測照片使用 Canon EOS R3 搭配以下鏡頭拍攝:

  • RF 100-500mm f/4.5-7.1L IS USM
  • 增距鏡 Extender RF 1.4x、RF 2.0x
  • RF 70-200mm F2.8L IS USM
  • RF 24-105mm f/4L IS USM
  • RF 85mm f/1.2L USM


 

結論與總評

真正實現無反優勢的準旗艦

最後,我們還是要回到這台相機的根本,也就是它的定位,以及我們對它的評價。雖然說我們前面用了一些旗艦機的字眼來形容,但嚴格意義上來講,EOS R3 應該不會是 Canon EOS R 系統中的旗艦,雖然官方從未言明,但一般推測,EOS R3 上面還會不會有一台 R1 呢?這個我想大家應該都心理有數。

雖然說我們的測試時間很有限,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我會覺得 Canon EOS R3 有兩個主要重點,第一個當然就是「速度」,像是每秒 30fps 連拍、六萬四千分之一秒快門1/64000、4K 120p 錄影,這些都是速度的體現。第二個當然就是平衡,這個平衡可以是很多方面的,像是拍照與錄影的平衡、畫素與連拍的平衡、在 EOS R5 跟 EOS R1 之間的平衡。

有些職業攝影師/高階攝影玩家們仍選擇停留在傳統的 OVF(光學觀景窗)機種,由於牽涉到使用者習慣問題,這並沒有什麼不對,然而有機會的話,我倒是很希望這些攝影師能夠試用看看 EOS R3。初期的 EVF(電子觀景窗)機種可能存在延遲、顯色、解析度不足等問題,但 EOS R3 的出現改善了 EVF 的許多通點,例如超快的反應速度、120fps 更新率、光學觀景窗模擬功能、即時顯示對焦鎖定目標等。

沒有 8K 還能叫頂級機種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EOS R3 的很多配置就顯得很合理,像有些人會覺得說 EOS R3 沒有超高畫素、沒有 8K 錄影,那這樣還可以算是一款頂級機種嗎?但你要想,畫素一高,連拍速度會降、連拍張數會更少、你的高感度雜訊會更多、錄影的果凍效應會更明顯(因為畫素更高讀出速度變慢了),甚至最高快門速度也可能會降低⋯⋯這些,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這當然是一種取捨,Canon 選擇在 EOS R3 身上設定的是 2,400 萬畫素這種級距,換來的有30fps 連拍、最高速的電子快門、目前最多的連拍張數、還有很優秀的高感度、以及非常輕微的果凍效應。這些東西,從規格上看來也許並不那麼明顯,但這每一樣對動態攝影師來說都是無比重要(而且即便是 2,400 萬畫素,相較於 2020 年推出的 EOS 1DX Mark III 的 2,010 萬畫素,仍然是高出一段距離)。

或者我們也可以說,EOS R3 它的目的其實並不是為了要取代 1DX 系列,它提供的是一種在 EOS R 系統中,更高速、更可靠的選擇,讓職業攝影師、跟進階的攝影愛好者可以利用它強悍的功能,拍攝更多作品,對小型工作室來說,它的拍照與錄影規格也很容易操作。

Canon EOS R3 之我見

我們前面提到它的很多優勢,那麼 Canon EOS R3 有沒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呢?我覺得還是有的,像 HDMI Port,我還是會希望它是全尺寸 Type A 的配置,最好還不會卡到翻轉螢幕(雖然就機構設計來看應該有點難度)。另外一點是 6K RAW 的影片流量實在是相當巨大,這對個人用戶來說,還是會對儲存跟剪輯造成很大的成本,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用到 6K 錄影,但我個人是希望能有更瘦身的編碼。

不過,有幾點我覺得 EOS R3 做得很好,像是:

  • 靜態照片的畫質
  • 直出的發色
  • 30fps 連拍功能

這些都非常好,尤其是 4K 60p 與 4K 120p 的畫質,這個我真的很喜歡。

我們測試過的相機跟鏡頭相當繁多,在測這種旗艦等級的機種時候,其實心態上是不一樣的,一般的相機,照正常的測試流程大概都可以測出極限,但這種頂級機種是很難測出來的,變成說你必須要為了測試,不斷的找題材來想辦法難倒它,這就變成很像是你帶著一台相機在見識一個你以前沒見過的世界,而不太像是在測試它。

當然,相機是一種工具,是一種手段,它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幫助我們產出更多更好的影像。而 Canon EOS R3,就像是在扮演一個帶你見識不一樣世界的朋友,同時也是幫助你創造影像的堅實夥伴。


 

特別感謝

  • Canon Taiwan

以及

  • Sharon Hung
  • Jeff Liu
  • 馨儀 Ceee
  • 楊咩咩
  • 大維肉品
  • 阿信的魚舖子
  • Ivy
  • 育丞
  • 敖包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