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告解室】03:鏡頭的數位修正有必要嗎?淺談 Nikon Z 24-70mm F4 S 不可關閉的變形控制

隨著全幅無反逐漸普及化,無反光鏡相機(Mirrorless)已成為各家相機廠不可忽視的主力產品之一,除了短法蘭距的優勢之外,近年來「數位修正」似乎也成為內建在無反相機內的重要功能之一:藉由軟體演算,使得原本有光學缺陷的鏡頭在畫質上達到最佳化。

那麼,數位修正是「必要之惡」嗎?

或者,我們也可以換個方式問:它是惡嗎?      

我們就從 Nikon 新推出的 F4 恆定光圈標準變焦鏡  Nikon Z 24-70mm F4 S 來談起。

之所以挑這顆鏡頭有幾個原因,其一是因為它採用了特殊的小型化設計(採用可收合式設計,收納時可讓鏡頭長度變短以利攜帶,雖然不是首創的功能,但用在全幅鏡頭上是頭一遭),其次是這顆鏡頭的「數位修正」在機身上是不可關閉的。

Nikon Z 系列機身上關於「數位修正」的選項一共有三個,分別是:

  • 邊暈控制:修正邊角失光
  • 衍射補償:補正因小光圈繞射效應帶來的畫質減損
  • 自動變形控制:修正鏡頭的光學畸變(桶狀變形、枕狀變形等)

當「數位修正」被強制開啟的時候

Nikon Z 24-70mm F4 S 這顆鏡頭安裝在 Nikon Z 機身時,前兩項「邊暈控制」、「衍射補償」是可以自由選擇開啟或是關閉的,但唯獨「自動變形控制」是強制開啟、不可關閉的。

為何會設計為強制開啟?過往我們曾在一些鏡頭上看過這樣的設定,例如非常輕巧的 Sony FE 28mm F2 就是其一,它安裝在 Sony A7 系列機身時,「失真補償」是不可調整的,原因是因為鏡頭原始的光學表現變形量較大,因此原廠採用了半強制的方式來讓使用者直接套用原廠的修正檔(半強制的意思是,Raw 檔仍會紀錄修正前的變形畫面)。

Nikon Z 24-70mm F4 S 也是不可關閉修正的鏡頭,那麼它的變形嚴重嗎?要獲得沒有經過數位修正的畫面有兩個方法,其一是直接找 Raw 檔(.NEF),其二是把鏡頭轉開一點點避開電子接點即可。

廣角端的數位修正

Nikon Z 24-70mm F4 S 在 24mm 廣角端數位修正開啟前後的差異:

看起來這顆鏡頭廣角端在修正前有比較明顯的桶狀變形與邊角失光。那麼我們再看望遠端的表現:

望遠端的數位修正

Nikon Z 24-70mm F4 S 在 70mm 望遠端數位修正開啟前後的差異:

望遠端修正前有較明顯的枕狀變形,而且有點有趣的是數位修正後看起來視野變窄了一點。一般來說「鏡頭畸變」大多在畫面四周比較明顯,中央受到的影響並不大,不過 Nikon Z 24-70mm F4 S 卻是整個畫面都有很明顯的修正。

假如我們單獨看 70mm 望遠端、接近畫面中央的這顆磁磚:

它在修正前後會有什麼樣的差異?

以下是中央這顆藍色磁磚在 100% 擷取下、修正前後的對比:

(左:修正後/右:修正前)

左邊是修正後的大小,右邊是修正前的尺寸(以上都是原圖大小),可以看到即使是接近畫面中央,但數位修正介入的幅度仍然不小,「修正後」的體積比「修正前」要大上約 12.9%。

由這樣的原始光學表現看來,似乎也不難理解為何 Nikon Z 24-70mm F4 S 在機身上的數位修正是預設強制開啟的了。

純光學見真章?

如果我們從約定俗成的觀念來看,一般會認為高階鏡頭是不太需要仰賴數位修正的,甚至有些評測會把「數位修正」全部關閉,來個浪漫的純光學大對決。如果我們要套用這個觀念來看這顆鏡頭,全部用「原始的光學表現」來看,確實也很難說得上它是一顆 S-Line 的頂級鏡頭。

雖然從定位來看,Nikon Z 24-70mm F4 S 單鏡官方售價為 32,000 元(台幣),是一顆中價位的變焦鏡頭,但若搭配 Nikon Z6 單鏡 Kit 組的話,只需要加價 20,000 元就可購入,而若是搭配 Nikon Z7 的話,更只需要 18,000 元的代價就可以購入這顆 kit 鏡。如果考量到這顆鏡頭相對經濟的售價,那麼這麼這樣的數位修正幅度其實也算是可以接受了。

「數位修正」是必要之惡嗎?

相對於鏡頭表現一定要純光學決勝負的想法,我對「數位修正」通常還是抱持著比較開放的態度,在物理光學的限制之下,藉由軟體的方式來增進畫質,這確實是影像演進的發展方向之一,而無反光鏡相機在短法蘭距、要縮減體積的前提下,犧牲一小部分的原始光學表現,來換得更輕巧的設計,我認為這只是設計理念不同,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之分。

反過來說,我們在測試鏡頭的「數位修正」時也並非全無意義,因為許多廠商在開發鏡頭時,就已經把「數位修正」當成是鏡頭設計的一部分了,例如 Olympus 鏡頭的數位修正是沒有選項可以關閉的,而本篇的 Nikon Z 24-70mm F4 S 也預設為數位修正不可關閉,使用者連關都無法關,可見原廠並不樂見使用者以關閉修正後的表現來用這些鏡頭。

數位修正並不全然是修正至 100% 完美,它還是有「修正得好」與「修正得沒這麼好」的差別,況且,原廠鏡頭在原廠機身上支援數位修正,這也是原廠鏡頭特有的優勢之一,修正後邊角畫質是否依舊紮實?修正前後差距多大?修正後還有程度多少的邊角失光?這也是可以觀察的重點之一。再者,目前大多數的新鏡頭都可以在後製軟體上找到校正檔,使用「原始光學表現」來拍照的人其實也已經越來越少了。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數位修正是必要之惡嗎?它不是必要,因為高階鏡頭確實可以完全不仰賴數位修正就有很好的表現,而這些高階鏡也已藉由它們巨大的體積來展現光學上的獨有價值;它也不是惡,因為這只是影像演進的其中一條道路而已,畢竟數位修正只能「補正」而無法「無中生有」;但,對於一部分的無反鏡頭來說,它可能是一種必要的「設計方向」。

 

看更多討論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