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廣角的任意門 Zeiss Batis 25mm F2.0 開箱/實拍/評測

雖然「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評測」已寫了 13 顆鏡頭,但直到現在我們才要正式聊到 Sony 全片幅 E 接環系統中相當重要的系列「Batis」,而作為 Batis 系列開張第一顆鏡頭,就是當中人氣最高的一顆:Batis 25mm F2.0。

在不久前我們曾經聊過同樣系屬蔡司名門的銘鏡:Loxia 21mm F2.8(開箱文:絢爛終歸純粹 Zeiss Loxia 21mm F2.8 開箱/實拍/評測),雖然在「血緣」上 Loxia 與 Batis 同樣都是蔡司正廠嫡出的鏡頭,也都是針對全片幅無反光鏡機身推出,但兩者可說是以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向在設計,這也造就了兩者截然不同的材質、設計、外型,甚至可能也影響了一些發色與畫質表現。

ZEISS Batis 25mm F2.0 開箱

Batis 系列在 2015 年四月發表,其中 25mm F2.0 是第一波發表的鏡頭,售價是台幣 42,880 元(公司貨)/1,299 美元,不過這不是最初上市的價格(有漲價過),加上公司貨偶有特價,因此這顆鏡頭的實際行情也略低於此。

截至目前,Batis 系列一共有四顆鏡頭,分別是 18mm F2.8、25mm F2.0、85mm F1.8 以及 135mm F2.8,算上近日內即將發表的 40mm F2.0 的話就有五顆鏡頭了,而除了 85mm F1.8 之外,其他四顆都填補了 Sony 本家所沒有的焦段,確實已成為 Sony 全片幅 E 接環中不可忽視的戰力。

不過要說到 Batis 與 Loxia 系列間的分野,我是這麼認為的:Loxia 講求的是「純粹」,回歸手動鏡設計、以紮實的用料和輕巧緊緻的外型帶來非常出色的光學表現;與之相較,我覺得 Batis 在純粹之外更加入了「科技」,以更好的適應現代高解析度機身與無反光鏡系統。

我頗喜歡蔡司的一點是,在新科技與新領域上的嘗試上其實是不亞於日系品牌的,Batis 除了是 Sony 全片幅 E 環自動鏡的副廠先驅之外, 他們也完全不排斥使用新科技。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 Batis 系列在鏡頭對焦尺處採用了 OLED 螢幕的設計,接上機身開機後會點亮對焦尺螢幕,短暫秀出幾秒「ZEISS」廠徽之後,便以數位電子顯示的方式提供給使用者拍攝資訊,無論是對焦距離、景深尺、鏡頭模式切換等皆可透過這枚 OLED 螢幕獲悉。

而關於這塊 OLED 螢幕的操作方式,吾友 euyoung 先前也有詳細專文介紹過(隨心所欲的自在:Zeiss Batis 25mm F2),這邊 就偷懶不介紹 就不再多做贅述了。

如果沒記錯的話,Batis 應該是第一個採用 OLED 對焦尺的系列鏡頭,雖然後來也有一些鏡頭採用電子螢幕對焦尺的設計(例如 Canon EF 70-300 F4-5.6 IS II USM),但它們通常都是 LCD ,而非 OLED 螢幕。我自己的推測是 OLED 除了模組較輕薄之外,也擁有可自體發光的特性,在低光環境下更能發揮作用,也許是這樣的理由使得蔡司最終採用 OLED 而非 LCD。

Batis 系列的鏡身皆採用金屬材質,外觀非常乾淨簡潔,側面有一枚 ZEISS 藍標廠徽,對焦環也採用光滑面橡膠材質,類似的設計我們之前也有在「Touit」系列中看到,而這樣的外觀也使得它的質感頗有別於一般的 DSLR 鏡頭。

另一個特徵是 Batis 系列的口徑其實都不算大,只有 Batis 18mm F2.8 是 77mm,其他的 Batis 都是 67mm。當然以無反光鏡系統來說 67mm 的口徑並不能說小,但在以「頂尖光學表現」的設計前提下,口徑 67mm 已經是很緊緻的設計了,尤其與 Bigma 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而且以 25mm 的定焦鏡來看,Batis 25mm F2.0 的體積其實不算大。

除了傳承自蔡司本家的 T* 鍍膜之外,Batis 25m F2.0 採用了著名的「Distagon」。其實我是覺得蔡司在 Distagon 這結構上的技能樹應該是點到滿了,從超廣角到標準焦段都可看到這個結構(例如之前介紹過的 Loxia 21mm F2.8),並且就連 Sony 本家的 ZA 鏡頭也有不少是採用 Distagon,當中也不乏畫質相當出色的名作,例如以最高畫質標準打造的 Outus 55mm F1.4。

無論是 Batis 還是 Loxia 系列,蔡司似乎是認為鏡頭+遮光罩兩者合一才是完整的本體,因此在外觀上要正裝遮光罩整體線條才會比較完整,這樣的設計也可以在其他系列的蔡司鏡頭身上見到。

然而簡潔的外觀與曲線側面的設計,這倒是讓人有著兩極化的評價,反方認為 Batis 設計成這樣長得很醜很像蓮霧,而且金屬鏡身很容易刮傷,正方則認為這種外觀看起來超帥超有辨識度,而且 OLED 超潮(?)。我自己是不排斥這樣的外觀,但金屬鏡身與霧面消光遮光罩真的很需要照顧才行,否則很容易有傷痕。

也有使用者反應這個橡膠對焦環很容易黏塵,通常我的做法是用膠帶把灰塵黏走(紙膠帶、透明膠帶皆可),或者乾脆用鐵人膠帶包起來。如果是髒掉的話其實也不用太擔心,有些鏡頭的橡膠變焦/對焦環是可以拆下水洗的,這顆也不例外。

鏡頭接環有著耐候防水膠圈,我認為設計在接環面上的膠圈比起 Sony GM、Loxia 系列的膠圈設計都還要更好。

很有趣的一點是,Batis 25mm F2.0 在沒有裝遮光罩時「鏡頭寬度」是大於「鏡頭長度」的,其實算是一顆比例上比較胖的鏡頭,但卻不會令人感到厚重。

塑膠材質的遮光罩,內裡是霧面材質,但消光霧面的材質很容易就會在表面上產生一些使用上的痕跡。

裝上 Sony A7R3,雖然輕巧度與 Sony FE 28mm F2.0 還是沒得比,但用起來還算是一顆體積配重適中的鏡頭。

Batis 25mm F2.0 實拍照片

之所以會購入 Batis 25mm F2.0 可說完全是個意外,若非 PTT 板友與粉絲團攝友的推薦,在我自己的使用順位上 Batis 25mm F2.0 是排在比較後面的鏡頭,而且以我個人的使用習慣來說,通常會將 24mm 的焦段交給 24-70mm F4 或是 24-105mm F4 這樣的鏡頭來完成,在此之前,我也一直以為 Batis 系列最受歡迎的應該會是 18mm 或是 85mm,但卻不然,在票選上 Batis 25mm F2.0 有著壓倒性的高票。

不過這並非徒勞的嘗試,在一段時日的相處後,Batis 25mm F2.0 的確是「不虛此鏡」,25mm 的應用範圍有些雜,風景、夜景、空間、食物、街拍、生活等用途上都很有發揮的餘地,也許更準確的用法是是不為這顆鏡頭設限,出門帶上它就是了。

▲25mm f/8 1/64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本質就是一顆廣角

過往我們似乎很少看到焦段 25mm 的定焦鏡,大多數都是 24mm,然而在視角上 Batis 25mm F2.0 其實比想像中更廣,它的焦段似乎更接近 24mm,也因此我幾乎把它當成一顆 24mm 定焦在使用。

▲25mm f/4 1/15s ISO 1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適中的透視感、即使關閉數位修正後仍有相當低的變形,這顆鏡頭很適合用來拍攝中等大小的空間。

▲25mm f/4 1/15s ISO 8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對比稍強了一些,但並沒有索尼蔡司(ZA)鏡頭來的厚重,這顆鏡頭在室內光源受限時的表現比較乾淨一些。

▲25mm f/4 1/15s ISO 8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2.8 1/15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雖然在這種場合,大多數人會把這樣的任務交給 16-35mm 變焦鏡來拍攝,不過 Batis 25mm F2.0 其實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它還有 F2.0 的大光圈。

▲25mm f/4 1/15s ISO 640,Sony A7R3 機身直出

蔡司藍的另一種詮釋

在使用另一顆蔡司鏡頭 Loxia 21mm F2.8 時,它的藍天表現令人感到印象深刻,我原以為在 Batis 25mm F2.0 身上可以見到與 Loxia 相同的基因,然而這與我想像的不太一樣,蔡司在 Batis 身上所打造的藍色似乎要更透、更亮一點,但相對的,它的藍也並沒有這麼濃郁。

如果用量化的方式來比喻,那大概是 80% 的蔡司藍,加上 20% 的日系透亮感。

▲25mm f/5.6 1/5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有一說是蔡司為了在 Batis 系列上顧及自動對焦性能,因此採用重量較輕的樹脂鏡片。姑且不論這樣的說法是否屬實,有不少使用者卻也認為 Batis 算是「蔡味」較少的一顆鏡頭。

也因此,有些蔡司迷們認為 Batis 並不太像他們心目中的蔡司,確實跟那一票老蔡司鏡頭相比,Batis 25mm F2.0 的脾氣遠小得多,甚至可說蔡司在 Batis 身上變得更現代了。

▲25mm f/5.6 1/60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失去了蔡司的「本色」,要濃起來 Batis 25mm F2.0 也不是省油的燈,光線對了依然可帶給我們濃厚的發色,然而這與 Loxia 和 ZA 的發色又不太相同,Batis 可說是雖厚而不重。

▲25mm f/8 1/2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5.6 1/1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散景

Batis 25mm F2.0 第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散景,一般來說 Distagon 結構大多著重在鏡頭解析力而並不會特別要求散景表現,但與其他同為 Distagon 結構的鏡頭相較,Batis 的表現遠比我預期要好很多。

▲25mm f/2.0 1/8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不是很完美的散景,但很有特色,而且也不難看。

▲25mm f/2 1/1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雖然我個人對散景不太強求,不過 Batis 25mm F2.0 的散景我倒是滿喜歡的,甚至在近拍時的散景表現還勝過了 Sony FE 35mm F1.4 ZA(這顆鏡頭也是 Distagon 結構,有機會我們之後再談)。

▲25mm f/2.5 1/5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食物

在拍攝美食上,Batis 25mm F2.0 的用處也遠比我想像的要來的實用許多。雖然它的放大率僅僅只有 0.19x 而已,實在很難說得上是出色的表現,但在放大倍率特別缺乏的 Sony 系統上,這樣的表現其實已算是前段班等級。

▲25mm f/2.0 1/15s ISO 1250,Sony A7R3 機身直出

當然讓它變得更好用的因素並不僅止於此,其一是前面提到的散景,其二是光圈全開下的解析力。

▲25mm f/2.0 1/15s ISO 2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想想像是上面這張照片的場景,若換作是 24-70mm F4 ZA 這類的鏡頭,感光度必須拉高至 ISO 8000 才行。

▲25mm f/2.8 1/15s ISO 1000,Sony A7R3 機身直出(這是一隻螃蟹)

F2.0 就有很不錯的畫質,加上 25mm 的廣角焦段,非常適合拍攝一手拿食物、一手拿相機的題材,F2.0 的虛化能力在近拍時亦非常出色。

▲25mm f/2.2 1/15s ISO 32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夜景

雖然真正的夜景神鏡可能還是要歸於 Loxia,不過 Batis 25mm F2.0 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也許是歸因於它的色彩、低光下的對比度、抗耀光…甚至 OLED 電子對焦尺也增進了夜景拍攝的方便性。

▲25mm f/11 1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僅水平校正)

▲25mm f/8 5s ISO 2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5.6 1/4s ISO 32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5.6 1/10s ISO 64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比較可惜的之處是在於它的星芒,雖然是收斂星芒,但並不特別亮眼。

▲25mm f/11 4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5.6 1/1s ISO 32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2.8 1/8s ISO 32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5.6 1/4s ISO 8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街拍

25mm 用在街拍用途上可能還是太廣了一些,相較之下我還是比較喜歡 35mm 更多一些M不過它還算輕巧的體積、頗為明快的對焦速度,這是一顆在框景上比較不受限制的鏡頭。

也正是因為它的表現太過全面了,因此造就了它相對不受限的用途。

▲25mm f/2.8 1/15s ISO 32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8 1/32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雖然在近距離可以回饋給我們廣角的透視感,但相對的也要把拍攝距離拉到非常近才行,對街拍還說還真的是太廣了一點。

▲25mm f/2.8 1/125s ISO 640,Sony A7R3 機身直出

至於 OLED 對焦尺+手動對焦拿來盲拍有沒有搞頭?

嗯……我建議還是用自動對焦吧XD

▲25mm f/5.6 1/100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5.6 1/4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3.2 1/6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25mm f/5.6 1/125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全方位的蔡司現代力作

總歸來說,這是一顆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平均且優秀的鏡頭,紮實的作工、先進的科技、全開光圈就有很好的銳利度、良好的抗耀光表現、濃而不厚的發色、還算輕巧的外觀,以及不錯的對焦速度。也許我們可以把它視作是蔡司在現代鏡上的力作之一,不可諱言的它為了因應現代鏡趨勢,在傳統上做出了一點妥協,但整體來說仍是十分具有特色的一顆蔡司鏡頭 — 甚至我在想總結的缺點時都想了許久,最後才給了兩個比較不是那麼重要的缺陷。

回到之前提到的特點,在過往我自己處理 24mm 這樣的焦段時通常都交給 24-70mm F4 ZA 或是 24-105mm F4 G 這樣的鏡頭,那麼 25mm 的定焦鏡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其實以用途上來說,我覺得 Batis 25mm F2.0 是一顆以「廣角隨身鏡」為出發點所打造的一顆高品質的鏡頭,相較於變焦鏡,它擁有更好的光學表現與更大的光圈,同時在發色上也十分令人滿意,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是它相比起那些變焦鏡都還要輕巧。

或者可以這樣說,如果你使用 24-70mm 這類鏡頭時,只會用到 24mm 或是 70mm 這兩個焦段,那麼不妨把這顆鏡頭換成兩顆定焦:Batis 25mm F2.0 以及 Sony 85mm F1.8,諸如此的組合其實是個不錯的思考方向。

▲25mm f/2.0 1/250s ISO 100,Sony A7R3 機身直出

Batis 之於 Sony 系統的售價與定位

單就售價而言,如果我們把整個 Sony FE 鏡頭一排攤開,Batis 系列當然可算得上是相當昂貴的產品線了,它上市時的售價是 1,299 美金,與 DSLR 系統類似焦段的鏡頭相較,它比 Sigma 24mm F1.4 的 850 美金昂貴,但是比 Canon 24mm F1.4 的 1,550 美金和 Nikon 24mm F1.4 的 2,200 美金便宜。當然,F2.0 和 F1.4 本身就差了整整 1EV,而這些 24mm F1.4 鏡頭的真正對手,也應該會是 Sony 會在將來發表的 FE 24mm F1.4 GM,但以蔡司正廠出品的鏡頭來說,這樣的售價我覺得也完全對得起它的表現。

或許也是一種偶然,我認為 Batis 25mm F2.0 在 Sony FE 系統上的定位恰恰好繼承了 A 接環的 Sony SAL 24mm F2.0 ZA SSM 這顆銘鏡,兩者無論在焦段、光圈,或甚至是鏡頭結構上都同屬 Distagon,只是一個是 DSLR 系統的索尼蔡司鏡頭,另一個是無反光鏡系統的蔡司正廠鏡頭。而從售價來看,Sony 24mm 是 44,800 元(記得有漲價一波,原本似乎是 39,980 元),Batis 25mm 則是 42,880 元,也算是在同一個級距內。

蔡皮,龍骨?

從 Batis 系列發表以來,「鏡頭是 Tamron 設計」的傳聞就從未停歇(註:製造是委由 Cosina 公司),這也讓不少蔡司愛好者質疑 Batis 究竟是真蔡亦或是假蔡。對此蔡司官方的說法也自始至終十分一致,他們表示無論在哪裡製造,只要是以蔡司品牌出品的,都是蔡司鏡頭。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從一些特徵來說,Batis 系列確實與我所遇過的蔡司鏡頭略有不同,比如它那略顯透亮的發色,在顏色的表現上也頗不同於其他蔡司老鏡,甚至我覺得以顏色的濃度而言,它的調色還沒有比 Sony ZA 定焦鏡來的濃烈,而憑此種種,也讓不少玩家認為這不是一顆純蔡鏡頭。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有著不少蔡司的著名特色,例如極佳的銳利度與抗耀光,即使是放在這些針對高畫素需求的現代鏡當中,Batis 的表現依然名列前茅。

或者該這麼問,一間歷史跨逾一世紀的光學品牌,是否只能用同一種理念與風格來造鏡呢?與其說 Batis 是不忠於蔡司原味的旁系鏡頭,我倒是這麼認為,這應該就是我們能在無反光鏡系統上所能見到蔡司鏡頭的現代風貌,它融合了一些傳統、同時也納入了一些新意,但無論我們是否能夠接受,它的水準也依然一如繼往 — 在百年後的現代樹立了名為頂尖的代名詞。

 

  • 優點:全開畫質銳利、抗耀光優秀、各種環境下皆有很好的適應性
  • 缺點:金屬鏡身與霧面遮光罩不易保持、畫質在 F11 後會比較明顯的衰退

看更多網友討論:

關於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 24 顆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1 Comment

  • chnnic 2018-09-19 at 00:28:30

    终于等到你。我入a73后的第二个镜头。素质一流

    Reply

發表迴響